柯奮斗(右二)在小區做義工準備包餃子佐料。
海滄區海虹社區有這么一個溫暖之家——柯奮斗雖已過花甲之年,但他在家里依舊是個“年輕人”,悉心照顧家中的長輩們20余年,成為遠親近鄰都稱道的孝老愛親典范。“老人們開心,我就開心。”柯奮斗說,早出晚歸,看到老人們開開心心,做什么事都有動力。
不僅是自家老人,乃至整個社區,哪里有需要幫忙的地方,總有他的身影。熱心的他也被鄰居們譽為“小區110”,出了名的熱心腸。
【孝敬】
贍養老人20余年
除了雙親還有姑媽
2017年對柯奮斗來說,既是尋常的一年,又是意外的一年。尋常的是,他又一如既往地照顧家中老人;而意外的是,2017年4月,90歲高齡的父親與世長辭。
他的兒女住得遠,妻子幫兒女帶孩子,家中只有他和老人。
父親過世之前常年患有腿疾,出行全靠輪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從早上抱著父親起床,給父親喂藥吃飯,再到晚上抱父親上床睡覺,中間還要時不時給父親換尿布,全都柯奮斗一個人打理。
母親雖然尚能自理,但也已88歲高齡,家里重活累活也全都由柯奮斗承包;家中還有一位94歲的姑媽,姑媽多年守寡無子無靠,柯奮斗24年前就將姑媽接到家中照顧至今。
“5點多起床,買菜煮菜,然后八點半燒好一壺開水,因為姑媽起床后一定要喝茶。”柯奮斗對老人們的飲食起居早已了如指掌。喜歡看哪個臺的電視節目,喜歡吃什么水果,喜歡聽什么故事,老人們的一切他都牢記,在柯奮斗眼中都是頭等大事。直到晚上八九點,老人要入睡了,床頭還會放上一杯開水,保證他們口渴的時候能喝到。這是柯奮斗在家照顧老人的一天,也是過去20多年來日復一日的一天。
見到柯奮斗家的老人,會發現老人們笑容常掛在嘴邊,幸福的表情不言而喻。柯奮斗的孝敬也讓鄰居們佩服。“為了照顧老人,柯奮斗也跟著吃了好幾年的稀飯。”鄰居說,隨著年紀越來越大,老人們嚼不動只喜歡吃稀飯,尤其是地瓜粥。柯奮斗自己想吃干飯又不好煮,索性就跟著老人一起三餐吃稀飯,幾年來,餐桌上的主食只有稀飯不變。
“營養不能丟啊。”柯奮斗說,自己后來想著從配菜上下功夫,隔三岔五的海鮮加餐成了家中的習慣,“魚一定要最新鮮的,活的。煮魚的時候不能放太多油,不能放太多鹽,更不能煎炸。”
最好的油米,最新鮮的食材,加上幾十年來磨煉出來的廚藝,老人們不僅吃得好,還吃得健康。“我姑媽剛來我們家的時候有‘三高’,吃了一段時間我的食譜后,再體檢都好多了。”柯奮斗笑著說。
【熱心】
“小區110”
從老漁民到“柯老師”
“爺爺!爺爺!”……坐在柯奮斗一樓家的陽臺聊天時,不斷有窗外經過的孩童熱情地跟柯奮斗打招呼。后面才了解到,小區內大多數小朋友,遇到柯奮斗都會尊稱他“爺爺”,而大人們則尊稱他為“柯老師”。
柯奮斗的愛不局限于小家,更樂于服務大家。他是綠苑小區,乃至海虹社區出了名的熱心腸。小區的不少休閑設施,多是柯奮斗四處聯系,幫小區老人們爭取來的,有的設施不夠,他和幾個老友也自掏腰包多做了幾張石凳子。
“他是‘小區110’,居民間有句話,有困難就找柯奮斗。”海虹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的工作人員說,柯奮斗樂于助人,久而久之居民有什么問題、困難,甚至是矛盾,經常就找柯奮斗幫忙。以至于出現了住在小區1號樓的柯奮斗,被百米外的7號樓居民稱為“樓長”。
柯奮斗被居民們尊稱為老師,因為他是社區大學的老師。靠海吃海,從小在海滄海邊長大的柯奮斗過了30多年的捕魚營生。對海鮮的選材、烹飪有著獨到的了解,一度有不少星級酒店的廚師向他請教。他也樂于分享經驗,在社區大學開設烹飪課,帶著學生們逛菜市場、下廚,傾心授課。學生多是社區來的各個年齡段的鄰居,久而久之來上課的學生越來越多,“柯老師”的名聲也就傳開了。
柯奮斗說他學歷不高,只上過小學三年級。但他熱愛學習,做漁民的日子也常年訂閱報紙雜志,自學法律知識,他堅信知法懂法才能更好地守法。漁民經歷也教會他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尤其深諳為人處世之道。過去幾十年,他一直幫著村民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村民極度信任他。另一方面,他也積極響應政府的各項號召,經常有新措施推廣,他總是第一個行動,例如垃圾分類工作,他總用自己的行動作表率。
【人物名片】
柯奮斗,63歲,廈門市海滄區嵩嶼街道海虹社區居民。曾獲廈門市“最美家庭”、“海滄十佳孝道民星”、“孝道家庭楷模”等榮譽稱號。
【記者手記】
老漁民的香香兩兩
與柯奮斗聊天過程中,得知記者懂得閩南語,就借記者的紙筆寫下了四個字“香香兩兩”,讓記者試著念一下。“香香兩兩?”從未見過這個詞,記者念了幾次都感覺別扭,難道寫錯了?
“其實你念得對,也不對。”柯奮斗解釋說,在他看來,這四個字是買香的過程(閩南語也可念成買2兩香的意思)。記者恍然大悟。
看似隨意拼湊的四個字,也正是柯奮斗的處世之道——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立場去思考問題:在照顧老人的過程中,為每一位老人考慮,什么食物營養,什么食物喜歡,才購買;在做義工時,更是將他的處世之道發揮得淋漓盡致,成為小區著名的和事佬。(廈門日報 文/圖 記者 何炳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