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變身環衛工,找回了親情,守住了孝道。如今在生活節奏、人口流動不斷加快的大環境下,陪伴父母成了件奢侈的事兒,贍養年老久病的父母更考驗子女的孝心。當越來越多人感慨父母膝前盡孝越來越難時,“我為媽媽掃大街”彰顯的人性孝道,無疑為每個子女上了生動一課。
從子女呱呱墜地到嫁娶成家,這份愛何曾停止?鴉反哺、羊跪乳,“孝”哪有高深的理論可講,“孝”就是一種發自內心表達的情感,是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親情,是愛與感恩,是本能也是人性規律。所以,盡孝重在內心,只有內心有敬重,外在才能有正確的表達方式。
“我為媽媽掃大街”中兒子的孝心是真誠的。正是這份感恩之心,這個與家務“絕緣”的小伙子,才能把房間收拾得井井有條,飯菜做得越來越可口;正是這份關愛之心,才能為緩解母親化療帶來的身體疼痛,專門自學了按摩;正是這份理解之心,他才毅然離開舒適的工作環境,甘愿做一個家門口的環衛工。一顆孝心化成貼心、悉心、盡心的行動,對身患癌癥的母親來說,有什么能比得上親人的照顧與陪伴?“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現實中有多少子女還不明白精神贍養的重要。打電話代替回家看看;母親節忙于朋友圈曬節日禮物;給父母打錢、發紅包尋求精神解脫。事實上,父母希望的只是你抽時間回家看看,需要的是你的關心與陪伴。一句話,行孝要問問自己的良心,任何離開人性的行孝都沒有盡孝。
由此看來,行孝之難,難的不是時間,難的不是精力,難的不是金錢,而是難在孝在心中實在的分量,難在如何堅守一顆初心,堅守一份真情。從古代的百里負米、棄官尋母,到今天“背母賞花”、“背父上學”以及各級各地評選出來的孝老愛親類身邊好人和道德模范,這些踐行孝道的生動教材都在告訴我們,即便是在艱難的情況下,人還是能夠盡孝,這是人性使然,孝是人性中最閃耀的部分。雖然當下社會物欲橫流、人心浮躁,但是我們依然能夠感到,孝道,這個古老的話題在被一次次重新拾起,“百善孝為先”的文化積淀在國人身上自然流露,人性孝道的正能量也一次次震撼著我們的心靈,構筑著“友善”的核心價值觀。
誠然,“為媽媽掃大街”,不是讓人“按圖索驥”。筆者希望它像這初夏的陽光一樣,去溫暖去照亮世道人心,喚起全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鼓勵更多子女把這人世間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付諸更加人性的行動。(經曲)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7-05-24福建高校文明校園創建有啥標準?全在這了!
- 2017-05-24直飲機變“洗衣臺”是文明更是管理問題
- 2017-05-24文明有禮,讓文化更有自信
- 2017-05-23同安推行垃圾分類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黨員先行表率
- 2017-05-23同安推行垃圾分類 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黨員先行表率
- 2017-05-23仙游縣實驗小學成立“小奮飛志愿團” 助推省級文明縣城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