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不論時代發生多么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么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重視家庭,筆者認為,重視家庭,首先要重視孝道。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中國古代很強調“孝道”,官員們在父母病重之時、過逝之后都要“丁憂”離職,在古代,一個不孝順的人,不僅要受到道德的嚴懲,還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古代為什么如此看重“孝”?因為“孝”不僅是個人的事,不僅是個人的道德問題,“孝”還關系到家庭的和睦、社會的和諧、國家的穩定。
在現代社會,法律法規對“孝”的具體表現和形式沒有明文規定,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孝”、甚至無視“孝”。在古代宗法社會,子女要對父母惟命是從,“孝”有些強制的意味,在新時代,新時期,沒有強迫的“孝”則是一種更高的要求。
今日之“孝”當是本能之“孝”、自覺之“孝”,要把“孝”當作一種高貴的品質,一種人之所以為人的特質。現在的“80后”、“90后”乃至“00后”,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他們大多被父母嬌生慣養,父母對他們百依百順,傳統意義上的“孝道”與他們越來越遠。他們對父母索取多,回報少,要求多,給予少,遇到挫折時他們往往尋求父母的庇護,分享快樂時卻很少想到父母。萬千寵愛在一身的他們固然是愛父母的,可他們卻很少想到回報父母,經常忘記父母也需要他們的噓寒問暖。
曾有網友在網絡上列舉了不孝七宗罪:吝嗇、懶惰、憤怒、妒忌、傲慢、貪婪、窮奢極惡。很多網友都表示“中槍”,有的中了不止一條。這七宗罪固然有夸大之嫌,但其中暴露的問題卻不容忽視。捫心自問,我們是不是很久沒有幫父母做家務了,是不是前不久還對父母疾言厲色,是不是對父母的衣食住行漠不關心……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的這首《游子吟》是小學的必備篇目,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會背,而一些人的所作所為卻讓母親寒心、讓父親難過,讓中國人無地自容。
如果對自己最親密的人都不禮貌、不誠實、缺乏愛心,那么還能指望他有什么道德呢?在道德層面,“孝”是“1”,沒有這個“1”,后面有再多的“0”也毫無意義。
做到“孝”,關鍵要有一顆永遠跳動的孝心,不要把盡孝當作一種負擔,而要把它作為一種不需要理由的責任,只有盡孝的時候感到幸福、感到甜蜜,那才是真正的孝。
熟知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中國人不關注鬼神,敬鬼神而遠之,中國人關注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而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就是親人之間的關系。如果不孝,何以成人?重視家庭,首先要提倡孝道。(李凱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