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是敬老月,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怎樣盡孝,讓全社會都傳承孝道,傳遞中華傳統美德。
那么什么是仁孝呢?仁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孝也是人世間一種高尚的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質是親情回報,它的作用是完善人的品格,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在家庭和社會中追求人際關系的和諧。孝是一種傳承,是代代相傳的血脈靈魂。父母對于兒女,出于本能,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慈愛。兒女從小就對父母有一種依戀、親愛的情感,長大懂事以后,就想著要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這種知恩、感恩、報恩的情感,就是孝。愛老孝親就成為人的行為規范和做人的準則。孝親敬老的道德觀念不僅存在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而且就像血溶于骨髓一樣溶于民族意識,成為一種社會公德乃至美德,被社會所公認和奉行。
仁孝文化提倡鄰里和睦,促進社會和諧穩定。仁孝文化強大的社會穩定作用首先表現為以孝侍親,維護家庭的和諧穩定。上慈下孝是家庭最基本倫理規范,它能保證是子女在父母的關愛下健康成長,父母在子女的贍養下安度晚年,維護著家庭關系的穩定。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的穩定促進社會的穩定。由家及世、推已及人,以孝促進形成團結和睦的人際關系。長期以來,由于孝道的約束,中國人養成了溫順、禮讓、兼愛、熱愛和平的性格,在孝道倫理規范生活中,人們習慣于家庭的天倫之樂,追求平靜祥和的生活,反對斗爭,反對社會動蕩,渴望和平。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人們之間維持良好的社會關系,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仁孝文化促進中華民族團結,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作用。仁孝文化孕育了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文化紐帶,對中國社會歷史的影響根深蒂固,深深植根于中華大地,是塑造民族心理和國民性格的重要因素,成為區別于其它民族的顯著特征。孝文化培養了中國人民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由于在古代社會孝親意識衍生出忠誠精神,由于對家庭的愛上升為對國家、對民族的愛,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傳統。孝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精神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歷史愈悠久,中華傳統文化愈豐富,中華民族意識和情感就越強烈,中華民族精神就越偉大,中華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強大。
讓我們在沒事的時候常回家看看,盡盡孝心,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做到自己該做的事情,別等以后父母走了,那我們剩下的就只有滿心的愧疚和遺憾!別等心中有了遺憾才知道后悔再想去挽回,一切都已經為時已晚了! (安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13孝道與時俱進亦是創新
- 2014-10-08葉建平:用父愛延續生命,以行動詮釋孝道
- 2014-09-04武平附小:上好開學第一課 安全孝道記心中
- 2014-08-21感受孝道踐行孝道 崇禮學堂親子體驗活動在海滄舉辦
- 2014-08-08農村老人頻自殺 拿什么來拯救缺失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