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還未到,月餅卻霸屏久矣。中秋節的魅力僅就于此?當然不是!作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的中秋節確實不只月餅這一個符號。除了月餅,中秋節自古留下的習俗還有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只是流傳到當下,很多都走向式微和衰敗了。這些習俗的競爭力難道真的就不如月餅?筆者認為,能夠激發中秋活力的恰恰就是這些傳統習俗。
商業氛圍濃于文化氛圍,讓中秋“變味”。中秋節的習俗為什么會式微和衰敗?沒有人提起就會被淡忘,相反,商家倒是精明的很,一打開網頁,一走進商店,各種商家中秋促銷熱賣的信息,各種以中秋節做賣點的商業活動,滲透到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充斥眼球、不勝其煩。反之,各地中秋民俗活動的介紹卻又寥寥無幾,兩者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年復一年,年復一年,感慨中秋“變味”的人越來越多,覺得傳統節日沒意思的人也越來越多。
過好傳統習俗,留住中秋“本真味”。你知道中秋祭月是怎么回事嗎?拜月怎么拜嗎?桂花酒怎么做嗎?……這樣的問題問出來,除非是搞民俗研究的,其他人恐怕鮮有耳聞,縱有耳聞,恐怕也只是知道一些鳳毛麟角,而無法參透本意。這方面包括筆者本人也是知之甚少,因為我所處的環境,不論是大環境,還是小環境,都沒有人在中秋跟我講解這些習俗,也沒有相關的民俗活動讓我去了解這些習俗。可是在古代,在以前,孩子們從小到大就接觸這些習俗,在活動中參與這些習俗,故而這些習俗能夠一代一代、充滿活力的傳承下來。“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干。”當下,激發中秋活力,我們首先要做的也是過好這些傳統習俗,讓大家在實踐中本真的去接觸這些習俗、體味這些習俗,只有這樣才能留住這些習俗。
創新傳統習俗,激發中秋“新活力”。創新傳統習俗,不是說將傳統習俗弄得面目全非,而是融入新的元素。我們當下的中秋節文化內涵也是在不斷的創新中,與時俱進形成的,這個從中秋節的發展史就可窺見一斑,據《周禮·春官》記載,周代已有“秋分夕月(拜月)”活動。到了唐朝初年,中秋節成為固定節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如果沒有與時俱進,如果沒有創新,時下的中秋節不可能成為四大傳統節日之一。那當下我們當如何創新?記得年初“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續詩風靡朋友圈一事,筆者認為可以當做一個參考。寫詩,印象當中是古人的事情,當下會寫詩的人可以說是“希品”,可是這一句續作,卻是掀起了國人續詩的熱潮,參與率之高,恐怕是自古以來都未曾有過。這就是創新了參與方式,相對于古人,這個活動的策劃者就充分應用了新媒體的優勢,讓各行各業的都參與其中。因此,只要能留住傳統習俗的“本真味”、合乎規矩,筆者認為都可以大膽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中秋的活力。
用傳統習俗激發中秋活力,筆者認為,除了上面所言,在活動的舉辦方面,一方面需要充分調動民間辦會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門也要主動擔綱,組織策劃一些大型的、參與性比較強的活動來宣傳傳統習俗,同時,要正確引導商家,讓商家將傳統習俗融入到相關的商業活動中,這樣多措并舉,方能全面地彰顯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全力傳承和弘揚傳統節日的文化特色,讓中秋充滿活力、吸引力、競爭力。 (闕小琴)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12創新過節方式 釋放中秋文化
- 2016-09-12多繼承挖掘中秋節的傳統內涵
- 2016-09-12【文明網評】把傳統美德融入“中秋月餅”
- 2016-09-12中秋節應“消愁長喜”
- 2016-09-12莫讓中秋情誼只在朋友圈可見
- 2016-09-12團圓之意才是中秋文化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