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思親”,2016年的中秋節即將來臨,作為我國最傳統的民俗節日,走親訪友、回家團圓成了許多年輕人中秋的選擇。但是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我們不難發現,朋友圈的祝福變得司空見慣,點贊量的多少成了年輕人間“攀比”孝順與關心親人的一個考量,而真正的關心與陪伴則變得日漸淡漠。
我國歷來注重“家”的風氣營造,精神寄托遠比物質來的重要,用網絡一句流行語表達就是“最長情的告白就是陪伴”。趁著節假日多回家陪伴家人,或許遠比發朋友圈表達祝福來得有意義,這應該才是親人間最好的慰藉。信息時代不僅方便了我們的衣食住行,讓生活變得簡單、高效,更讓我們表達愛意與關心變得方式多樣。我們只需點開手機,用微信掃一掃,就可按照你的要求在合適的時間將一束花送到你母親面前;我們只需要在朋友圈復制、粘貼一下就可以表達自己的一份“祝福”。這些看似簡單的關心,但是拉不近心與心之間的距離,甚至可以說是虛擬的,無非是找“存在感”罷了。針對這一問題,我們當然沒有權利去取締年輕人們的行為,但是他們必須懂得,這絕非真正的關心。真正的問候與關懷是建立在面對面、心與心之間的,“常回家看看”話簡單道理卻不簡單,靈魂深處的寂寞是無法用朋友圈取代的。
從思想上開始重視,以行動作為關心親人的最好方式。“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家道、孝道、朋友間的義道。如今,諸暨的許多美麗鄉村建設,文化禮堂的翻新與修繕,許多都與孝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是物質是一方面,精神寄托是更深層次的一方面。老人家們也許并不愁吃愁穿,缺少的也許就是能和你吃一頓飯的機會;朋友也許缺的并不是你的一通電話,缺少的就是與你真正談心的一次機會。網絡固然拉近了我們間的距離,但是永遠取代不了血濃于水的親情,也永遠無法取代朋友間的友誼。
時間如沙漏般永不停息,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數據時代已是社交變革的必然方向。但是我還是想說一句“常回家看看,多與朋友聚聚”(楊棟)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12情暖中秋 福州倉山區文化志愿者在行動
- 2016-09-12廈門“我為老人辦博餅”百桌公益中秋活動開啟
- 2016-09-11中秋對月
- 2016-09-11中秋寄遠
- 2016-09-11中秋月
- 2016-09-11中秋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