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有陰晴陽缺,人有悲歡離合”。中秋節,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向來都是象征“團圓”之意,而不是簡單的“吃貨”文化。那種把中秋節等同于“月餅節”的想法與做法,都是不符合“我們的節日”的主旨。吃月餅,只不過是中秋節的一個表現形式而已,品嘗月餅,不僅僅是滿足味蕾和食欲的需要,更是思念之情、團圓之意人間真情的表達。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和順”文化是被公眾廣泛公認和追求的,中秋節的團圓之意自在其中。老百姓出門辦事求的是和諧順利,經常掛在嘴邊的是“和氣生財”、“旅途順利”、“平安是福”等吉祥祝福語。中秋節,是農歷秋季中間月份的正中,即“八月十五”,也是月亮最圓的一天。民間喜歡把這一天作為團圓之日自有道理,把相關食品——月餅做成圓形,也是有所喻指和暗示。由此可見,吃月餅只是中秋節的一個外在表現形式,它的原意并非為“吃貨”造就的節日,而是人們內心思想感情的表達罷了。
古時候,由于交通落后,人們出行比較困難,在外做事的人與在家農耕的人很少能夠相聚。中秋節,便成了家人團圓的期盼之時。如今,隨著快節奏社會的到來,人們忙于各行各業,活動足跡遍及天南海北,聚少離多的現實也成為常態,中秋節的團圓,有時照進于現實,有時寄托在網絡,團聚的形式與時俱進發生變化,而不變的還是那綿延亙久的思念情懷。月餅,作為這一節日的傳統食品,豈止是一個“吃貨”、“食客”所能表達的人間真情?中秋節品嘗月餅,是享受團圓的美好時光,是最美中華情感的自然外露。
以和為貴,以圓為滿。團圓,是中華民族的矢志追求,是祖先留給后人的無尚精神財富,須以“我們的節日.中秋”為載體,弘揚傳承中秋文化,讓民間的交往交流把這種元素內置其中。中秋節到來之際,給親朋好友客戶伙伴送上一份象征團圓的月餅,用文明禮儀作皮,以核心價值觀作餡,不求月餅高檔與否,但求心意能否傳達,這也就足夠了。特別是在一些社區,同樓人過起了“鄰居節”,一個單元或幾個單元的鄰居們,坐在一起賞月亮、品月餅,驅走的是老死不相往來的陌生感,留下的是遠親不抵近鄰的友好情。
團圓之意才是中秋文化的主旨和本真,在“我們的節日”中,多些文化的思考,有助于提高全民族的精神追求。那種迎合“吃貨”心理,動不動把“吃文化”首提其先的過節,只能降低傳統節日承載傳統文化的效能。當然,中秋節的月餅還是要吃的,不過吃到嘴里的不僅僅是食品,更重要的是應該感受到濃濃的團圓情意,這才是月餅“餡”的味道。(叢勝日)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12情暖中秋 福州倉山區文化志愿者在行動
- 2016-09-12廈門“我為老人辦博餅”百桌公益中秋活動開啟
- 2016-09-11中秋對月
- 2016-09-11中秋寄遠
- 2016-09-11中秋月
- 2016-09-11中秋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