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多中國傳統節日逐漸刮起了“攀比風”、“送禮風”等不正之風,當然中秋節也不例外,“天價月餅”也已成為當代“中秋節”的一個重要元素。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等一些措施的貫徹落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節日氛圍。但是,堵不如疏,疏不如引。政策性的禁止措施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長遠來看,一旦“風聲”漸松,“不正之風”亦會“死灰復燃”。
事物都有兩面性,矛盾的雙方此消彼長。若是,能夠更加有效地弘揚傳統節日積極、喜慶的一面,“消愁長喜”,自然能夠達到“不正之風”慢慢“消去”,“積極向上之風”慢慢增長的效果。
一是要積極創造條件,實現人民群眾“人月雙圓”的夢想。自古以來,中秋節象征著團圓、喜慶,人們盼望著“人月雙圓,闔家歡聚喜意濃”的團圓。而,目前,我國流動人口約2.5億,很多家庭也都上演著“月圓人缺,觸景傷情思無邊”的缺憾情景。十八大以來,為實現“中國夢”,黨帶領全國人民勇往直前,努力奮斗。希望我們的黨和政府能夠利用傳統節日,進一步創造有效的政策環境和措施,讓人民群眾能夠多一些團圓的喜悅,少一些分離的愁緒,實現“人月雙圓”的夢想。
二是要鼓勵人民創新節日內涵,自發地開展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紀念活動,增加“喜慶”因子。傳統節日如果缺少了人民的參與,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必將慢慢被遺忘。如果,中秋節只是官方放假的理由,或是部分人進行“活動”的契機,或者是離別的人們“倍思親”的“佳節”,那么人們對于節日的熱情就會慢慢退卻。相反,若是傳統節日能夠與人民生活密切聯系,就會大大提高人民群眾的參與度。中秋節時間上在秋收之后,我國是農業大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對于文化需求日益增長。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廣大人民群眾以豐收的喜悅積極創造性地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為中秋節多“離愁”的氛圍注入喜慶的元素。
傳統節日本來就是人民的節日,只有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豐富節日內涵,讓喜悅成為主旋律,才能成為有生命力的傳統節日。希望在黨的領導下,我們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能在喜慶、吉祥的氛圍中開展。(黃垚)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12情暖中秋 福州倉山區文化志愿者在行動
- 2016-09-12廈門“我為老人辦博餅”百桌公益中秋活動開啟
- 2016-09-11中秋對月
- 2016-09-11中秋寄遠
- 2016-09-11中秋月
- 2016-09-11中秋待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