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使妖魔膽盡摧,身如束帛氣如雷,一聲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這是《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元春從宮中送給家里的幾條燈謎之一。謎底即為炮仗,亦名爆竹。“爆竹聲中一歲除”。除夕夜剛交子時,神州大地不分南北,居無論城鄉(xiāng),俱燃放鞭炮以辭舊迎新,這是中國傳統習俗。“桃枝堪辟忍,爆竹驚眠,歌舞留今夕,猶言惜舊年”(唐·張說《岳州守歲詩二首》之一)。舊俗,過春節(jié)講究祓除不祥,喜慶吉利,因此燃放爆竹。一是迎新,二是借以驅邪。《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
鞭炮,又稱爆竹,實因源于古代“爆竹”而得名。據《神異經》,古時西方山中有一種人,身高只有一尺多些,一只腳,不怕人。人要碰見它后便會發(fā)燒犯寒,這就是山臊。用火燒竹,會發(fā)出畢畢卜卜的聲響,山臊特別怕這燒竹子的聲音。所以,人們?yōu)榱吮苌诫恚驮谠鹤又斜瘛@铑薄对撀勪洝酚浭鲞^這樣一個用爆竹驅邪的故事:他的鄰居老頭,被魈鬼騷擾,如魈鬼拋磚擲瓦,開門打窗。老頭不堪其擾,向神祈禱,向神許愿,如魈被驅,則向神贈送佛經,可是魈鬼搗亂得更厲害。李畋向老頭說,你今晚上在庭院中就象除夕夜一樣爆竹十竿試試如何。老頭那天晚上爆竹一直到天亮,從此以后,安靜如初。
正因為爆竹可以驅邪,因此后來人們在除夕之夜就燃爆竹以驅邪,唐代稱爆竹為爆竿。到了宋時,由于黑火藥的廣泛應用,于是便出現了現代意義的鞭炮。《武林舊事·除夕》:“至于爆仗 ……內藏藥線,一熟連百余不絕。”《施宿會稽志》“除夕爆竹相聞,亦或以硫黃作爆藥,聲尤震厲,謂之爆仗”。因源于爆竹,故人們仍以爆竹稱之。
除夕夜燃放爆竹之俗,據《事物紀原》推斷:“爆竹燃草起于庭燎。”除夕夜用庭燎,西周時就已經有此風俗。正月初一夜,人們在祭祀時,在寺廟、宅第庭院內樹起蘆葦、松、竹等為干,外以麻布纏裹或束成草把,用油脂澆灌,點燃它照亮庭院。煙光相雜,百物照彰。禁昏晦,防不虞,致太平,這便是庭燎,又稱為庭照。這種習俗,《詩經》和《周禮》都有記載。后來發(fā)展成爆竹,再后來便成為現在的燃鞭炮。
除夕夜放鞭炮在古代小說中有記載。《古今小說》第一卷《蔣興哥重會珍珠衫》:“不題興哥做客之事,且說這里渾家王三巧兒,自從那日丈夫吩咐了,果然數月之內,目不窺戶,足不下樓。光陰似箭,不覺殘年將至。家家戶戶,鬧轟轟的暖火盆,放爆竹,吃合家歡耍子。”
《金瓶梅》第七十八回:“看看到年除之日,窗梅寒月,檐雪滾風,竹爆千門萬戶,家家貼春勝,處處掛桃符。”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除夕夜:“那晚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與正門上挑著角燈,兩旁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過,打扮的花團錦簇。一夜人聲雜沓,語笑喧填,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紅樓夢》中第五十四回,有一筆值得注意:此回接五十三回寫正月十五日晚賈府唱戲,當戲演得正熱鬧時,因寶玉下席往外走,賈母問:“往那里去?外頭炮仗厲害,仔細天上吊下火紙來燒著。”此是指正月十五,可見元宵節(jié)時,亦有放鞭炮者,但此時已不叫鞭炮而叫炮仗,是單個的花炮,屬煙火之類。此事在《金瓶梅》第二十四回中亦有載:元夜,清河縣城燈吊熱鬧,潘金蓮等一行去花市看燈,“經洛與來興兒左右一邊一個,隨絡路放慢吐蓮,金絲菊。一丈蘭,賽月明。”此處“慢吐蓮”等皆花炮名。
除夕放鞭炮之俗,延至今日已在時間和意義上有很大變化。首先新正放鞭炮,不只除夕夜,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早晨亦放。另外現今放鞭炮主要表示慶賀、歡迎之意。如開業(yè)、竣工、歡迎、歡送新兵、結婚新人進門、嫁女新人出門、誓師會開幕等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中華傳統禮儀出生禮--誕生禮(圖)
- 2013-11-27傳統禮儀之成年禮-笄禮(圖)
- 2013-11-27傳統禮儀之成年禮-冠禮(圖)
- 2013-11-27中國古代宮廷禮儀
- 2013-11-27傳統禮儀之周歲禮--“抓周”習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