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成年人網(wǎng) 配圖
冠禮,就是古代男子長到二十歲時所舉行的一種結(jié)發(fā)加冠的極為隆重的禮節(jié),是“禮之始”。古人認為,頭發(fā)是上天所賜而受之于父母的“圣物”,故有“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之說,終生都十分珍重愛惜。萬一某人一旦被剃去頭發(fā),那便是他犯了罪。古代剃去犯人頭發(fā)的刑罰就叫髡刑。
古代小孩頭發(fā)不剃,最初是自然地披垂于肩的,這在古代叫做“垂髫”或“垂發(fā)”。由于古代小孩頭發(fā)有此特點,因此后來 “垂髫”或“垂發(fā)”常被用來指稱幼弱的孩童。稍后,隨著年齡增長,小孩的頭發(fā)一天天變長增多,這時大人便將他們的頭發(fā)聚束于頭頂,并且打成丫髻盤在頭頂左右兩邊,因其髻形狀如角,所以這種做法在古代叫做“總角”或“總發(fā)”。這樣,“總角”或“總發(fā)”后來也就常常被用作童年的代稱。等到男孩長大成人之時,這時才舉行冠禮。
冠禮都是在祖廟之中舉行的。親自主持這種隆重儀式的,都是受冠者的父親。古人的冠禮十分繁瑣,大致可以分以下三個步驟:
卜筮:古人遇事,都得卜筮,冠禮更是如此。“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所謂“筮日筮賓”,就是冠禮舉行之前事先卜筮舉行冠禮的吉利日期和為受冠者舉行冠禮時所應(yīng)邀請的來賓。古人對冠禮為什么如此重視呢?在古人看來,冠禮是對一個人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冠禮抓好了也就抓住了“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后禮義立”這個治國的根本。古人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們在舉行冠禮之前,不僅對冠禮的日期和來賓都要進行卜筮,而且卜筮的地點還必須在祖廟里進行。
挽髻:挽髻,就是將受冠者的頭發(fā)聚束于頭頂挽成發(fā)髻。這項工作,大多由輔佐加冠的來賓去做。加冠之日,主人(受冠者之父)先在其祖廟偏北的位置設(shè)置好冠身(受冠者)之席。接著,主人又在席南陳列好梳頭用的篦子,包束頭發(fā)用的黑色綢子。加冠儀式一開始,冠身由輔助加冠的來賓從東房揖出,并就冠身席。這時,輔助加冠的來賓就為受冠者梳頭、挽髻、加簪。冠身的發(fā)髻一挽成,加冠的準備工作也就做好了。
加冠:加冠,都是由來賓中有威望的人給冠身戴冠。給冠身戴冠的那個來賓,都是筮賓之時事先由卜筮卜定的。加冠一般是加三次:
首先,加緇布冠。緇布冠,就是用黑麻布做成的帽子。加緇布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尚質(zhì)重古”,并“不忘本”。在古人看來,“不忘本”,然后才能事君;能事君,然后才能敬事神明。所以古人都把緇布冠看得非常重要,并把它作為加冠的第一冠。
其次,加皮弁冠。皮弁冠,就是用白鹿皮做成的帽子。這種冠,大多綴飾有玉,尖尖的冠頂用象骨制成。由于冠身的地位等級各有不同,因此綴合成冠的白鹿皮塊數(shù)也往往多寡不一。皮弁冠,古為朝服。所以加皮弁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
最后,加爵弁冠。爵弁冠又叫雀弁冠,這是僅次于冕的一種帽子。這種冠,一般廣八寸,長一尺二寸,前小后大,其色紅中帶黑,多用極細的葛布或絲帛做成。由于其形如“爵”(古酒器),“爵”又似“雀”,故名爵弁冠或雀弁冠。爵弁冠,古為祭服。所以加爵弁冠的目的,主要是要冠身以后“敬事神明”。
這是一般士人的冠禮,其冠為三加。若是諸侯的冠禮,其冠為四加,即在士冠禮三加的基礎(chǔ)上,四加玄冕;若是天子的冠禮,其冠則為五加,即在諸侯冠禮四加的基礎(chǔ)上,五加袞冕。冠禮也有等級之分。
冠身加冠畢,這時負責(zé)加冠的來賓才授之以“字”。“字”,就是表字,這是孩童長大成人舉行冠禮之時由親友根據(jù)“名”的字義而另取的別名。冠身被“冠而字之”以后,整個冠禮就算基本結(jié)束了。
《禮記·冠義》云:“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加冠授字儀式一結(jié)束,就表示冠身已經(jīng)長大成人了,此后他不僅可以服兵役,參加祭祀和出仕做官,而且可以娶妻,成家立業(yè),生兒育女。因此,古代的冠禮是一條劃分“大人”和“小孩”的分界線,古代的男子只要越過這條線,他就立即從孩童一躍變?yōu)槌赡耆肆恕?/p>
![]() |
![]() |
責(zé)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禮記·玉藻》中的傳統(tǒng)禮儀要訣
- 2013-11-27傳統(tǒng)禮儀: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
- 2013-11-27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是禮儀之邦還是禮義之邦?
- 2013-11-27禮儀文化:敬詞謙詞 禮數(shù)自見
- 2013-11-27邵武市城郊鎮(zhèn):“宣揚文明禮儀”道德講堂精彩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