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未成年人網(wǎng) 配圖
我國民間在給嬰兒慶周歲生日時,常有“抓周”儀式。抓周,又稱試兒、試周。“抓周”儀俗,各地基本相同,當日,父母為其沐浴后,穿上外婆家送來的新衣服鞋襪,抱到廳堂八仙桌上去“抓周”。桌上擺著書、筆、算盤、秤、尺、剪刀、玩具等,任小孩自由抓取,以此預測小孩日后的前途、性格、志向和興趣。
據(jù)考證,“抓周”習俗由來已久。從歷史文獻記載看,抓周最早出現(xiàn)于1500年前的南北朝時代。北齊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風操》中記述道:“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一周歲),為制新衣,盥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fā)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試兒。親表聚集,致宴享焉。”
唐宋時期,這種習俗更為盛行。如武則天曾將皇孫都召集到大殿上,看他們嬉戲,“取西國所貢玉環(huán)釧杯盤,列于前后,縱令爭取,以觀其志。”宋代吳自牧《夢粱錄·育子》記述:“(小兒)至來歲得周,名曰‘周’,其家羅列錦席于堂,燒香炳燭,頓果兒飲食,及父祖誥敕、金銀七寶玩具、文房書籍、道釋經(jīng)卷、秤尺刀剪、升斗、彩緞花朵,女工針線,應用物件,并兒戲物,卻置得小兒于中座,觀其先拈者何物。其日諸親饋送,開筵以待親朋。”由此可以想象當時那種賓朋滿座的熱鬧場面。
到了清代,才有“抓周”之稱。清朝皇宮抓周禮儀非同一般,所陳設物品與民間大不一樣。如《國朝宮史續(xù)編》記載:“(皇家)抓周例用玉陳,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圓,犀鐘一棒,文房一件,果筵一席,內(nèi)宮殿監(jiān)奏交內(nèi)務府預備。”
抓周習俗不僅與原始信仰有淵源關系,更重要的是人們世俗等級觀念、官本位心態(tài)的左右和推動。古往今來,不同時代的人們總把某些階層、行業(yè)(職業(yè))視為顯貴,將另一些視為卑賤,期望自己有朝一日富貴雙收,飛黃騰達。如果自己已是命運不濟無法實現(xiàn)理想時,則轉而希望后代能顯貴尊榮、光宗耀祖,便利用抓周來表達這種愿望和祈求。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科學的進步,思想文化水平提高的人們已不再相信抓周預測未來之說,而今抓周活動更多的是作為一種取樂逗趣的游戲,以助孩子周歲歡樂之興,對小孩志趣愛好和未來職業(yè)的關注,則是通過科學方法進行務實細致的教育培養(yǎng)。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1-27《禮記·玉藻》中的傳統(tǒng)禮儀要訣
- 2013-11-27傳統(tǒng)禮儀:中國古代的禮樂文明
- 2013-11-27一字之差謬以千里 是禮儀之邦還是禮義之邦?
- 2013-11-27禮儀文化:敬詞謙詞 禮數(shù)自見
- 2013-11-27邵武市城郊鎮(zhèn):“宣揚文明禮儀”道德講堂精彩開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