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城門鎮濂江村,小朋友們和村里的長輩一起搓敉時(受訪者供圖)
今天就是冬至,在福州一直有“冬至大如年”一說。都說冬至“北吃餃子,南煮湯圓”,但福州卻偏偏不從眾,非弄了道似湯圓又非湯圓的獨特美食——敉時(音cí,福州話發音“細”)。搓敉時也成了這個傳統節日的頭等大事,而敉時怎么搓,誰來搓,如何擺,都很有講究。
冬至“撥隆”敉時
昨日,福州大街小巷都擺滿了一盆盆冬至粉(福州方言叫“冬至擦”),豆粉、花生粉也滿街飄香。看到這情景,老福州人心里都明白,冬至到了,晚上該搓敉時了。

福州城門鎮濂江村,小朋友們和村里的長輩一起搓敉時(受訪者供圖)
在福州西洪路的一家早餐店,大清早就開始賣冬至粉了。不少市民經過,都停下買幾斤冬至粉,再買一些豆粉、花生粉、芝麻粉,回家搓敉時。據介紹,冬至粉一般會用糯米、粳米磨成米漿,放在布袋里再用石磨壓住以擠干水分,第二天就可以搓敉時了。

在營跡路開了十多年“來一桶元宵店”的老板陳先生,昨日道出了搓敉時訣竅。陳老板先裝出一盆冬至粉,放進鍋里煮熟。煮熟后,將冬至粉撈出,放進生的冬至粉里一起攪拌,拌好后就可以拿出來搓了。陳老板說,煮熟的冬至粉和生的冬至粉揉在一起,不僅更容易黏在一起,搓揉更容易,搓出敉時來也會更Q些。
陳老板建議,先將敉時搓成一個碗狀,再將底部捏起來,這樣空心的敉時就容易煮熟了。敉時煮熟后,放進裝有豆粉、花生粉的盤子一滾,敉時就做好了,福州方言稱作“撥隆細”,形容打滾這個動作。

搓敉時唱童謠
據福州文史專家鄭子端介紹,冬至前一晚俗稱“冬至暝”,福州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大家一起圍坐在大簸箕四周搓敉時。有時大人還會將糯米團捏出壽桃、鯉魚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形狀。

孩子們手里忙,嘴里也不閑著,唱起“搓敉時齊搓搓,年年節節高。大人添福壽,伲仔(小孩)身增高”、“紅紅水漲菊、排排兄弟哥,今年討依嫂,明年抱細哥”等童謠,一家人祈求家庭和睦,添丁進財。
鄭子端還說,如果這家人從去年的冬至日以來新娶進了媳婦,這個揉面團的活兒就由她來做。面團揉好后,要移到祖宗牌位前,全家老小聚在一起搓敉時。

敉時“擦”(擠干水分的米漿)
第二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敉時放入開水中煮熟,盛在碗中,供在祖宗牌位和家中神像前。點燃香燭后供一會,敉時就可以拿一些分給一家人吃。
鄭子端還記得,小時候大人們把剩下的敉時粘在大門的門柱上離地面六七尺高的地方。除了家里,商店、貨棧的門外以及臨街的窗戶上也要粘,大體是門窗一邊一個,這是福州的一個老習俗。

搓敉時
這個看似有些奇怪的習俗,都有很大寓意。敉時搓得圓圓的,與一年將要結束有關。一家人一起搓敉時,強調了家庭圓滿的重要性,父母慈愛、子女孝順、兄弟和睦,團團圓圓。
如果這一年女兒出嫁了,女兒應該在這個節日送幾碗煮好的敉時回家,以表割不斷的孝心。

搓敉時
入祠祭祖忙
以前福州人搓敉時時,桌上擺放的東西也大有講究。鄭子端介紹,桌上要擺一對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稱之為“回進寶”,寓意回回進寶;還要在案桌上擺10雙紅漆筷子(或者是紅紙條封腰的筷子);桌上還要放個大籮筐,周圍擺上福州本地出產的紅橘,籮筐中間擺上菊花等。

搓敉時
冬至還是祭祀的重要日子。昨日,在長樂玉田鄭氏宗祠內,近五百位同輩人一起祭祀祖先。
福州鄉村一直有“冬至分時入祠堂”的習俗。凡是男性當年四十九歲的,冬至就上壽為五十,入支祠,讓晚輩敬重。凡是男性當年五十九歲,冬至便上壽為六十,入宗祠,讓各支祠的晚輩一齊敬重。

“撥隆”敉時(蘸豆粉)
冬至習俗與傳說
莆田:母子團圓節
莆仙方言有句諺語“冬至夜大過三十夜,冬至早大過初一早”。莆田人把冬至當成一個重要的節日。

“撥隆”敉時(蘸豆粉)
民間傳說從前山里有一家母子二人,家境艱難。母親只好讓兒子阿仁跟著鄰居“過臺灣”去謀生。阿仁于冬至那天跪在母親的膝下說:“再過三年的冬至,我一定回家侍養母親。”母子相對而哭,這時母親手里正捧著一小碗人家送的“米祭”,她的熱淚落入碗中,滾滾而動,變成一粒粒的“丸仔”。從此,年年每到冬至那天,她總是捧著一小碗“丸仔”倚門盼望兒子歸來。
盼了整整三年,阿仁還沒回來。母親心痛之余,就把“丸仔”粘在門上,祈求“門丞戶尉”庇佑兒子早日回歸。又把“客鳥丸”丟在屋頂,等候喜鵲來爭食,聞其聲即如“報喜”一樣。母親盼望的是兒子回來的喜訊!
第四個冬至節,母親仍捧著“丸仔”倚門遠望,等到日頭快要落山時,阿仁行色匆匆地趕回家門。他看見母親捧著“丸仔”掩面而泣,母子相見,相抱大哭一場。厝邊的人也為他母子團圓而高興。后來,鄉里把冬至節稱為“團圓節”。

搓敉時前分成小米漿團子
“丸仔”貼門框、果樹
冬至瞑,祭天祭祖冬至節的前一夜,俗稱“冬至暝”。莆仙民間,尤其是農村,家家戶戶廳堂上都上紅蠟燭,在祖先神位前的晾箔上裝紅福橘。并插上“三春”(福祿壽紙花)一支,又用紅紙封著10雙筷子,以及生姜一排,板糖一塊,供奉在桌子上。供筷子,表示一家團圓;供生姜,表示家庭火辣興旺;供板糖,表示生活甜美幸福。
待放了鞭炮后,全家便圍聚在大廳中,燈光下搓丸子。第二天早上俗稱“冬至早”,當家女人起早給全家人下搓好的湯圓。吃完湯圓,舉家上山掃墓(莆田分南北洋,南洋多是清明掃墓,北洋則是冬至掃墓的多)。

上世紀初,福州姑娘出嫁后送敉時回娘家(資料圖)
在涵江區白沙等山村,民眾不僅吃“丸仔”,還有給自家門窗框和果樹等處貼上“丸仔”的傳統習俗。“冬節”的當天,鄉村民眾都要起大早,把搓好的“丸仔”倒進大鐵鍋里和生姜、水一起煮(這樣吃法胃溫和)。煮熟的“丸仔”上面加點適量白糖(山里人稱“甜丸子”),先用來祭祀祖先和灶公灶母后,然后給自家的門窗框、果樹、米缸、谷缸等處貼上“丸子”,最后才輪到大人小孩吃既甜又圓的“丸子”,寓意一家人團團圓圓,甜蜜幸福。(綜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