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月26日訊(晉江經濟報記者 柯明嬌 文/圖)又到歲末年終,也是晉江地區置辦嫁娶、喬遷等喜事的高峰期,這喜事肯定少不了喜餅。如今,市面上各式喜餅琳瑯滿目,大多走入了“機器時代”,而陳埭鎮坊腳村卻有一家傳承了六代人的百年老店,沿襲著手工做餅的傳統手藝。
近日,記者就專程來到這家百年老餅店探訪。
原始灶臺大鍋柴火燒
老牌匾見證百年老店
說起這家店的店名“蘇記正泉成”,對于很多老晉江人來說,一定是很熟悉的“老字號”了。今年76歲的蘇炳文是這家百年老店的第六代傳承人,然而與這個響當當的名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只是一家隱藏在村落里、不起眼的小店鋪,甚至連店鋪都談不上。
在這座僅有幾十平方米的老石頭房里,蘇炳文和妻子洪秀霞、女兒蘇碧珍以及雇來的三個工人正忙碌地搟面皮、包綠豆餅,不時有人入門而來,要么帶走幾盒剛出爐的餅,要么下個幾百盒的訂單用于婚嫁。
隔壁的里屋,墻壁上安著最原始的灶臺,灶臺上放著兩個圓形的大鐵鍋,直徑足有一米左右,還燒著水冒著熱氣,灶眼邊堆著燃料木屑、木柴,屋內是成袋的黃豆、綠豆。剛到店門口,一陣陣綠豆餅香便撲鼻而來。
蘇老伯介紹,根據祖譜記載,兩百多年前,蘇氏的祖先因生計艱難,背井離鄉、漂洋過海到臺灣謀生,從干雜活做學徒起,刻苦學藝,掌握了當地傳統點心綠豆餅的制作技術。后來小有積蓄便返回故鄉,于1897年開設了第一代的餅坊——蘇記泉成餅,后因制餅技術精湛,產品銷路廣,仿冒者太多,因而加了個“正”字。
在老房子的兩間小屋內各掛著一塊“正泉成”的老牌匾。蘇老伯說,這兩塊牌匾在他出生之前就有了,仔細一看,一塊署著庚子年,一塊署著庚午年。記者查詢資料了解到,對應的時間分別是1900年和1930年,而第一塊牌匾已經有點脫漆,足見店鋪悠久的歷史。
做了大半輩子的綠豆餅,蘇老伯感慨其實是陰錯陽差。1957年,他還是一名中專剛畢業的高材生,學的是地質勘探專業,在家中等待工作分配的那段時間,他才正式跟著父親學做綠豆餅,打打下手,沒想到這一打就是一輩子。
蘇老伯說,因為他是家中的長子,底下還有六七個弟弟妹妹,當時家中的經濟不是很寬裕。村里的文書看他挺能干,幫著父親做餅、賣餅,還能分擔家庭負擔,便隱瞞了下發到村里的工作分配通知書,而等到他發現時已經錯過時間了,人生軌跡也就此改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25讓“古早味”老店走進春天里
- 2014-09-15泉州上百年雪片糕:甜甜古早味 片片糯米香
- 2014-08-18德化月記窯:柴煙裊裊“古早味” 帶來了新生機
- 2014-08-18古早禮娶親 石獅文化周閩南婚俗文化展引人入勝
- 2014-08-07晉江金井上包:松軟甘甜 傳承六代人的古早味
- 2013-07-23《園林》將拍攝泉州方言吟唐詩 重現濃濃“古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