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井上包:傳承六代人的古早味
上包松軟甘甜,深受不少食客喜愛。
泉州晚報訊 (記者王麗虹 實習生林玉穎文/圖)在晉江有一種傳統美食,它呈扁圓形,巴掌大小,色白面柔,富有彈性,白白的包面上蓋著一個胭脂紅的小印戳,這就是金井上包。日前,記者來到金井鎮一家包子店,探訪松軟甘甜的上包是如何做出來的。
位于金井鎮圣母街的這家老店沒有店名,門面不大,臨近中午,67歲的店主郭俊波正在制作上包。他說,這門手藝傳到他手上已經是第六代,“上包”顧名思義就是上好包子的意思,傳承至今已有近200年。郭師傅一邊以嫻熟的手法揉捏著一個又一個“上包”,一邊向記者介紹制作方法。每天晚上,他會將精制的饅頭粉及白糖加入老酵母,放置一個晚上讓其自然發酵。第二天凌晨五點多開工后,將揉好的面粉團切出一塊,揉成條狀,再掐成拇指大小的一塊塊,壓成扁圓形,取一小塊發酵好的老酵母置于薄面皮上,再放入一小塊由花生、芝麻和白糖制成的餡料,用手揉成一個小面團。將揉好的上包放到烘櫥里進行二次發酵,20分鐘后取出。發酵膨脹后的上包圓潤可愛,放到蒸籠蒸煮10分鐘后,白嫩馨香的包子就新鮮出爐了。
“上包與其他包子最大不同就是老酵母的使用。現在普通包子用的多是發酵粉,用老酵母做出來的包子口感更好。”郭師傅回憶,30多年前,他原本在糧站工作,后來他跟著父親重操舊業,做起了上包,如今他的大兒子也學會了這門手藝。
小小的上包沉淀著近200年的歷史,如今還常常出現在金井鎮婚喪嫁娶的各種場合上:小孩“滿月”、“四月日”,用作滿月包或四月包,分發親友;結婚時就當做喜包,放在男方送女方的“盤擔”里;老人生日,上包就被拿來當壽包;舉辦宴席,更是必備一份“上包卷炕肉”,上包內夾著塊紅燒肉,醇香不膩。
在郭師傅制作上包的案板前方,灰白的墻上釘著一張張紅紙條。他解釋說,這些紅紙條都是訂單,每日制作多少根據訂單而定。訂單多的時候一般沒有休息時間,所以別人節假日時反而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喜愛吃上包的人很多,還有人從廈門特地到金井買,一些本地人也會買上許多帶到香港、澳門贈送親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6讓歷史說話讓文化傳承
- 2014-07-30福安市建平講戲藝術活動基地 傳承地方特色文化
- 2014-07-17“常回家看看”出新規 傳承孝文化盼更多嘗試
- 2014-07-15永安市青水畬族鄉傳承民間文化藝術
- 2014-07-14南安市兒童掌中木偶傳承班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