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6月8日,習近平在福州華林寺調研。
1997年6月30日,習近平出席林則徐出生地、故居、紀念館等修復竣工儀式。
福州新聞網(wǎng)訊昨日,福建日報刊發(fā)《<福州古厝>序》、長篇通訊《“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chǎn)”——習近平在福建保護文化遺產(chǎn)紀事》、評論員文章《熱愛文化的境界與情懷》,全面報道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時,關心和支持福建文物、古建筑等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實踐,再現(xiàn)了習近平同志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福建省省長時,重視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與傳承的點點滴滴,在福州廣達干部群眾中引起熱烈反響,勾起無限回憶。
三山蒼蒼,閩水泱泱。福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200多年的歷史發(fā)展,積淀了她兼容并蓄的人文底蘊,彰顯了她韻味綿長的獨特魅力。
千年文脈代代傳,滋養(yǎng)著有福之州,以及生活在這片熱土的人們。20多年來,歷屆市委、市政府本著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不斷加大人力、財力、物力投入,全力推進歷史文化名城和文物保護各項工作,傾心呵護著歷史文脈的更好傳承。采訪時,福州不少老同志和廣大干部群眾紛紛表示,要秉承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融合新的時代要求,不斷彰顯福州人文魅力,提升福州城市形象,為加快福州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chǎn)”——習近平在福建保護文化遺產(chǎn)紀事
重溫一段歷史
1991年3月10日下午,在三坊七巷召開的市委市政府文物工作現(xiàn)場辦公會上,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說:“評價一個制度、一種力量是進步還是反動,重要的一點是看它對待歷史、文化的態(tài)度。要在我們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護、修復、利用搞好,不僅不能讓它們受到破壞,而且還要讓它更加增輝添彩,傳給后代。”
——摘自福建日報長篇通訊《“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chǎn)”》
“福州歷史文化名城建設能有今天的成就,得益于歷屆市委、市政府對文物和文化遺產(chǎn)保護傾注的極大關注。”今年84歲的黃啟權說,1990年5月,習近平同志調任福州市委書記僅兩個月,就專門聽取了關于黨史、地方志和文物工作的匯報。
黃啟權,退休前先后擔任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市地方志編委會主持工作的副主任、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退休后,他被聘任為市政府文化顧問。如今,他的頭銜是市博物館名譽館長。
“政府下大力氣搶救文物,要從林覺民故居險被拆除說起。”黃啟權說,那是1989年,楊橋路面臨拓寬,位于此路黃金地段的市級文保單位林覺民故居、冰心故居被個別開發(fā)商“看中”,準備建設商品房。當時在一家工廠工作、熱心文保事業(yè)的鼓樓區(qū)政協(xié)委員李厚威投書《福州晚報》“建議完整保留林覺民故居”,引起讀者熱議。
翻開1991年3月12日的《福州晚報》,一篇題為《市委、市政府專題研究文物古跡和古城風貌保護工作》的報道引人注目,文中寫道:“在林覺民故居,市領導詳細了解了故居的歷史和現(xiàn)狀,察看了地形,當場責成市房地產(chǎn)開發(fā)公司將這位辛亥革命烈士的故居修復……習近平同志說,福州是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搞好對文物古跡和古城風貌的保護是我們的責任。社會各界對這方面的問題很關注,省委、省政府領導也很重視。我們要以對黨和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精神,搞好這一工作。”
提起這篇報道,黃啟權記憶猶新。他說,1991年1月底,看到群眾寫來反映此事的信件后,習近平同志立即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保護好林覺民故居。報道中提到的這次現(xiàn)場辦公會議,就是在批示作出之后召開的。現(xiàn)場辦公時,時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都強調,各級黨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名城的文物古跡和古城風貌的保護工作,大力弘揚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市領導現(xiàn)場辦公,給我們文化工作者帶來了極大的鼓舞。”黃啟權說,同年11月9日,林覺民故居修復竣工,并辟作福州市辛亥革命紀念館正式開放,成為全省首家辛亥革命紀念館。
時任辛亥革命紀念館館長、今年68歲的李厚威,回憶起開館盛況仍激動不已。“那天上午,習近平同志來剪彩,下午他又帶了一批客人來,并親自講解。開館一個月內,他來了三次,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搶救林覺民故居,在當時引發(fā)了一場文保“大震蕩”。也就在那年,福州啟動實施了多項全省乃至全國首創(chuàng)的緊急保護措施,首次對全市64處名人故居、歷史紀念地和代表性建筑,比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掛牌。“到1992年1月,這64處場所全部掛牌。至此,過去沒有覆蓋到的、沒有列入文保單位的文物點都得到了保護。”黃啟權說,此舉成為全國首創(chuàng)。
同一時期,福州市啟動修復的還有林則徐系列遺跡。林則徐,世界禁毒先驅,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福州是林則徐的故鄉(xiāng),是他出生、求學、成長以及晚年退養(yǎng)之地,也留下了一系列與他相關的珍貴遺跡。1995年6月3日,林則徐銅像在白湖亭落成。同年10月啟動維修林則徐墓地。1997年3月,林則徐出生地暨幼年讀書處開工修復,6月30日竣工,7月1日開放。時間之短,令人贊嘆。
做好文保工作,需要人力保證。1991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制從3人增至13人,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從無到有。畢業(yè)于廈門大學考古專業(yè)的林果,成為首任考古隊隊長。
“市考古隊是1992年1月成立的,當時多個部門都在合并或精簡,而考古隊卻逆勢成立,至今仍是全省唯一具有法人地位的考古隊。”林果告訴記者,考古隊成立以來,在文物搶救、保護、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也為后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的保護開發(fā)以及“海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及聯(lián)合申報“世遺”立下功勞。
“當年市委、市政府解決文物事業(yè)的‘四個一’,值得稱道!”采訪中,眾多文物工作者都表達這樣的心聲。“四個一”是什么?黃啟權對此作了解釋:
——一個局。1995年6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作為市直二級局,人財物相對獨立,定編20人。福州在全省最早成立文物局,比省文物局成立還早,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也算比較早的。
——一個隊。建立福州市考古隊,1991年6月正式成立,定編8人。20多年來,福州市考古隊在多個考古領域創(chuàng)下輝煌業(yè)績,特別在西沙水下考古、“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平潭“碗礁一號”等水下考古發(fā)掘工作,成果豐碩。
——一顆印。從1992年開始,城建項目立項時需要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加蓋市文管會(后改為市文物局)的印章。
——一百萬。過去,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繕經(jīng)費只是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8萬元,1991年3月現(xiàn)場會議定,從當年開始,此項費用每年市財政撥款100萬元,以后逐年增加。
保護文物,法治保障是根本。在黃啟權收集的資料中,記者看到了一份會議紀要,上面寫著《1991年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要辦好7件實事》,其中就包括“修改《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項工作。
“類似立法當時在全國都沒有先例,要寫什么,怎么寫,這讓大家摸索了好多年。”當時在市政府法制辦工作、條例草案執(zhí)筆人陳公文說,1995年6月,市政府法制辦擬出了較為成熟的初稿,此后多次公開征求意見。
經(jīng)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1997年2月4日,歷時8年、15易其稿的《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頒布施行,成為全國第二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地方性法規(guī)。由于許多措施在全國具有開創(chuàng)性,法規(guī)受到了國家文化、文物、建設部門的高度肯定。
“這項法規(guī)不長,就24條,但每條都很管用。”全程參與該項立法的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wèi)委副主任官君璧說,立法針對我市實際,將文保“四個一”等好做法吸納其中。法規(guī)還賦予人大監(jiān)督權,依法保護,福州市的大致歷史風貌得以保留至今。“這樣的成果,得益于這部法規(guī)的貫徹實施。”
2002年5月,時任市文化局調研員曾意丹的專著《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欣然為該書作序:“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我曾有幸主持過福州這座美麗古城的工作,曾為保護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護了一批名人故居、傳統(tǒng)街區(qū),加強了文物管理機構,增加了文物保護的財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
這段話語重心長,今天讀來仍然令人心潮澎湃。這,也已成為歷屆市委、市政府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接力傳承。
擔起一份責任
1996年2月6日,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主持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林則徐系列遺跡修復、充實工作,決定成立林則徐系列遺跡保護、開發(fā)領導小組,同意紀念館、故居、出生地作為福州市文物局的下屬單位,歸福州市文物局統(tǒng)一管理。會上還議定收回林則徐出生地。
——摘自福建日報長篇通訊《“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chǎn)”》
沿著三坊七巷的中軸線南后街,前往澳門路,就能看到林則徐紀念館。這里原是林則徐祠堂,1982年被辟為林則徐紀念館,1997年4月,林則徐紀念館一期擴建竣工。
事實上,福州對于這位先賢的追尋腳步未曾停止。2003年5月,林則徐故居一期修復工程“七十二峰樓”動工,8月竣工。2015年,林則徐故居二期修復工程即將啟動。待該工程完工,林則徐在福州的系列遺址也就完整了。
“如今,林則徐紀念館已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禁毒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國文化系統(tǒng)廉政文化教育基地,是愛國教育、廉政教育、禁毒教育的極佳場所。”林則徐紀念館館長陳繼勇說,此外,紀念館還經(jīng)常舉辦各類文化、教育活動。
發(fā)展經(jīng)濟與保護文物同等重要,這是福州市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態(tài)度。“三坊七巷的修復保護工程,從2007年以來,福州市已投入40多億元。”市文物局局長吳聿建說,三坊七巷是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資源,到目前已修復完成26處文物保護單位和106處歷史建筑。這些年,三坊七巷還利用傳統(tǒng)民俗節(jié)日,經(jīng)常開展春節(jié)廟會、元宵燈會、中秋擺塔等文化活動,既傳承了福州歷史文化傳統(tǒng),又大大豐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三坊七巷“活”了!吳聿建說,南后街的原有商業(yè)街市功能也得到了恢復,通過優(yōu)惠政策,“米家船”和“青蓮閣”裱褙店、“聚成堂”書坊、“木金肉丸”、“同利肉燕”、“永和魚丸”等老字號正陸續(xù)回歸。隨之而來的,是紛至踏來的八方游客。
“挖掘傳承福州的歷史記憶、文化符號和本土元素,歷屆市委、市政府功不可沒。這就是一種責任!”被譽為“最美志愿導游講解員”的曾世康說,“生活在這樣的一座城市里,我感到驕傲、感到幸福。”
保護歷史,責無旁貸。歷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和利用工作。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積極挖掘文物資源內涵,重點抓好歷史文化中軸線傳統(tǒng)風貌整治,積極探索文化遺產(chǎn)合理利用的新路子,呈現(xiàn)出文物保護和利用協(xié)調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
福建船政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祥和近代海軍的搖籃,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起航點,也是中國走向近代文明的里程碑。她,曾開風氣之先,創(chuàng)造了數(shù)十個“中國第一”,是中國人強國夢開始的地方。
有感于遺存保護的歷史責任,2012年,福州啟動船政文化新一輪建設工作。當年,“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列入福建省文化產(chǎn)業(yè)十大重點項目。經(jīng)過不遺余力挖掘與保護,船政文化建設富有成效,百年船政氣息日漸濃郁。目前,福建船政遺址群已建設成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國家4A旅游景區(qū)、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福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fā)祥地之一,也是改革開放的前沿。2012年,福州提出將“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申報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并啟動申報工作。同年5月,市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強“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文化遺產(chǎn)保護管理的通知》,全面加強福州海絲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管理工作。當年11月17日,國家文物局宣布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等九個城市聯(lián)合申報)和三坊七巷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遺產(chǎn)預備名單。這是福州市文化遺產(chǎn)項目首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也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在熠熠生輝的新絲路上,福州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zhàn)略,繼續(xù)做好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研究、文獻挖掘和考古調查工作,進一步提高福州海絲的影響力和知名度。2014年,福州先后成功舉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市長(高峰)論壇、首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jié)福州分會場活動,中國—東盟海產(chǎn)品交易所正式在福州上線。目前,福州正在積極申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全力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zhàn)略樞紐城市。
保護文化遺產(chǎn)決不僅僅是政府文化部門的具體工作,也是一代人的政治責任。據(jù)市文物局領導介紹,近年來,福州市先后投入巨資,修繕完成了王麒故居、閩王祠、閩王墓等一批重點涉臺文物,并完成了鼓嶺歷史建筑、陳氏五樓、高氏文昌閣、陳紹寬故居等一批文物保護單位修復工程。
“所有的修復保護工作,都是圍繞文化遺產(chǎn)如何在這一代人的手上傳承來展開的。傳承歷史、留住鄉(xiāng)愁是我們文保工作者的責任。”現(xiàn)任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市文化新聞出版局原局長楊凡如是說。
傳承一種精神
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推動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一系列前瞻性思想和觀點以及開創(chuàng)性實踐,既為八閩大地的文化傳承和復興注入了時代活力,也為后來者薪火相傳傳遞文明之光鋪下了堅實的道路。
——摘自福建日報長篇通訊《“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chǎn)”》
“足以稱之為東方城市設計佳例……體現(xiàn)了東方城市美學原則的代表”,這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筑學家吳良鏞對古福州城的評價。
20多年薪火相傳,福州的千年文脈如同榕樹般扎根,并再現(xiàn)閩都古城氣韻。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岳在調研文物古跡保護修復情況時強調,文化是民族的血脈、精神的家園,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要切實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chǎn),并與舊屋棚戶區(qū)改造、環(huán)境綜合整治、基礎設施完善等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推進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的保護開發(fā)工作,進一步彰顯福州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著力打造底蘊深厚、魅力彰顯的歷史文化名城。
翻開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圖,若以三坊七巷為中心的話,那么這幾年來,一個個條例、辦法、規(guī)劃的編制,一條條歷史街區(qū)、風貌區(qū)的修復、整治、建設,再小到每一個文物、遺跡的保護、發(fā)掘、申報,正從中心如開枝散葉般勾勒出福州“城在山里、山在城中,古巷交織、河汊蜿蜒、榕蔭濃密”的古城風貌。
2014年12月24日上午,三坊七巷管委會副主任凌敏和平常一樣在辦公室里忙碌著。2012年,他從湖南來到福州。那一年,福州首次步入世遺大門,三坊七巷和“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一同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舉城歡騰。
在凌敏看來,2012年是福州系統(tǒng)鋪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的又一重要節(jié)點,“第一件大事就是建章立制,成立專門機構,為全面保護和修復工作保駕護航”。
2012年4月30日,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建設領導小組成立,市領導楊岳、楊益民分別擔任組長、常務副組長,統(tǒng)籌協(xié)調規(guī)劃和建設工作。2013年10月1日,新修訂的《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公布實施。隨后,福州市全面鋪開朱紫坊、上下杭、煙臺山等我市歷史文化街區(qū)(風貌區(qū))保護修復工作。
市長楊益民在調研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時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保護規(guī)劃編制,加快實施保護修復,加強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管理,促進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和傳承,提高福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水平。
在編制名城保護規(guī)劃方面,繼《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之后,實施《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保護規(guī)劃》等一批規(guī)劃。同時,由市文物局牽頭制定名街、名鎮(zhèn)、名村保護建設規(guī)劃方案,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展示形象的名街、名鎮(zhèn)、名村。2014年10月17日,《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2012—2020)獲省政府批準公布實施。
吳聿建說,“按照保護規(guī)劃思路,就是把三坊七巷、朱紫坊、烏山、于山、烏塔、白塔等有機整合,形成‘兩山兩塔兩街區(qū)’文化特區(qū)的概念,打造福州歷史文脈的核心。”
目前,烏山、于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的整治工程已全部完成。按照計劃,朱紫坊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建設工作將于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2014年8月21日,市城市規(guī)劃委員會2014年第三次會議研究了于山北坡保護和整治工程方案,提出要抓緊推進于山與朱紫坊的有機銜接。借助修建地鐵的契機,三坊七巷與朱紫坊之間未來也將修筑地下通道予以連接。這些重要節(jié)點打通后,“兩山兩塔兩街區(qū)”將實現(xiàn)相互連通。
冶山、冶城區(qū)域考古挖掘也值得一提。2012年,福州考古隊工作人員在地鐵1號線屏山站工地施工時,意外發(fā)掘出大量古代建筑材料及珍貴文物,初步判定為2000多年前閩越王城的宮殿遺址。“目前考古發(fā)掘的研究論證工作正在抓緊進行。”市考古隊工作人員蔡喜鵬說,該區(qū)域將待地鐵建設告一段落之后,重新展開考古發(fā)掘,為下一階段冶山歷史文化風貌區(qū)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依據(jù)。
福州鼓嶺,算得上是福州的新名片。2012年2月,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講述的一段“鼓嶺故事”,感動了中美兩國人民,也把“藏在深山人未識”的鼓嶺帶進了世人的視野。此后,市委、市政府著手實施鼓嶺保護修復和綜合整治計劃。2013年,鼓嶺完成歷史建筑修復及設施建設。
將時間后退,空間南移,2013年10月,又一歷史文化街區(qū)——上下杭啟動保護和修復。2014年4月,位于上杭路100號的福州商務總會館舊址成為首個啟動修復的文保點。昨天,記者隨工作人員進入修復現(xiàn)場,只見會館沿彩氣山依次鋪展開來,亭臺樓閣錯落有致。會館的主體建筑修復工作2015年春節(jié)前有望完成。
再將目光向外擴散,倉山煙臺山歷史風貌區(qū)、馬尾中國船政文化城也已全面啟動修復建設。目前,市規(guī)劃局正在著手編制林浦、陽岐、螺洲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保護規(guī)劃及其他歷史風貌區(qū)保護規(guī)劃編制工作,以完善名城保護規(guī)劃體系,為名城保護規(guī)劃管理工作提供依據(jù)。
保護和重建是重點,但不是終點。2013年10月,福州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應運而生,搭建起新型文化運營平臺。文投集團董事長林敬金說,目前,集團正在著手整合現(xiàn)有歷史文化及自然資源,打造“一山(鼓山、鼓嶺)一水(溫泉)一古城”的旅游品牌,將福州提升為知名旅游目的地。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chǎn)。”在福州的精神文化坐標上,與其歷史脈絡一一對應的是豐富的人文資源。
今天,當我們走進林則徐紀念館,可以強烈感受到林公清廉剛正的高尚風范和“開眼看世界”的開拓精神,以及“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當我們來到戚公祠,戚將軍帶領著戚家軍殺得倭寇丟盔棄甲的戰(zhàn)史,令人振奮與自豪。當我們來到馬尾昭忠祠,福建水師遭到法國軍艦突襲奮起反抗的悲壯歷史歷歷在目,船政精英自強不息、崇尚科學、勇于創(chuàng)新、忠心報國的精神,正激勵著后人前進。當我們來到開元寺,先人掌握高超的冶鑄技術重現(xiàn)眼前,散發(fā)出的是古建筑豐富的人文內涵。當我們走進嚴復故居,可以強烈感受到嚴復的“尋求富強”的啟蒙思想、縱覽天下的家國情懷、“會通中西”的文化理想,激勵著我們奮發(fā)進取。
正如福建日報評論員所說的,“這些遺產(chǎn)見證了祖先的英勇和智慧,也記錄了悲壯的奮斗與犧牲,保存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我們由此與古代的英雄有了心靈的感應,與中國的歷史有了精神的溝通,感情上得到了安慰和充實,這些古建筑乃成為我們心靈的寄托。”
歷史,賦予了千年榕城輝煌的昨天,已然成為福州人民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yǎng)。今天,在追尋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千年榕城將秉承文化底蘊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汲取先行者的智慧和營養(yǎng),在繼承與發(fā)展的路上,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全力推進福州新區(qū)開放開發(fā),在更高起點上加快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jīng)濟圈,推動省會科學發(fā)展跨越發(fā)展,打造有福之州更具韻味的精神家園!
《福州古厝》序
福州派江吻海,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是一座天然環(huán)境優(yōu)越、十分美麗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古建筑是構成歷史文化名城的要素之一。
古建筑是科技文化知識與藝術的結合體,古建筑也是歷史載體。當我們來到戚公祠,似乎可以感受到它正器宇軒昂地向我們介紹戚將軍帶領著戚家軍殺得倭寇丟盔棄甲的戰(zhàn)史。當我們來到馬尾昭忠祠,它正語氣凝重地向我們敘談福建水師遭到法國軍艦突襲奮起反抗的悲壯歷史。當我們來到林文忠祠,它正眉飛色舞地向我們講起,林公則徐氣壯山河的壯舉——指揮軍民在虎門銷煙的歷史。當我們來到開元寺,它正自豪得意地向我們表述,大鐵佛是我們的先人掌握高超的冶鑄技術的證明——古建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
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福建有福州、泉州、漳州、長汀四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這是福建的驕傲。另外,還有許多省級的歷史文化名村、名鎮(zhèn)。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既要重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又要重視生態(tài)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的保護。發(fā)展經(jīng)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傳統(tǒng)街區(qū),保護好文物,保護好名城,同樣也是領導者的重要責任,二者同等重要。因此,在經(jīng)濟發(fā)展了的時候,應加大保護名城、保護文物、保護古建筑的投入,而名城保護好了,就能夠加大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現(xiàn)在有些地方名城保護、古建筑的保護出現(xiàn)一些問題,根源就在于只顧眼前的一些經(jīng)濟利益,隨意改變文物管理體制,將原為文物部門管理的文物保護單位移交別的部門管理。殊不知古建筑的保護、傳統(tǒng)街區(qū)的保護,任何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的保護,都需有專門業(yè)務知識和掌握國家文物法規(guī)政策才能保護好。福建也出現(xiàn)有這樣的苗頭,我們不希望出現(xiàn)問題,要求依法加強管理保護。
我曾有幸主持過福州這座美麗古城的工作,曾為保護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護了一批名人故居、傳統(tǒng)街區(qū),加強了文物管理機構,增加文物保護的財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
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tǒng)風貌和個性。現(xiàn)在許多城市在開發(fā)建設中,毀掉許多古建筑,搬來許多洋建筑,城市逐漸失去個性。在城市建設開發(fā)時,應注意吸收傳統(tǒng)建筑的語言,這有利于保持城市的個性。
《福州古厝》一書,林林總總,介紹福州城鄉(xiāng)許多功能各異的古建筑,它將讓人們了解名城的魅力,相信讀者會從中受益的。
(本文系作者2002年4月為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福州古厝》一書所作的序,此次刊發(fā)略有修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25組圖:老港口 海洋文脈成就文化社區(qū)
- 2012-02-21羅城是“防火墻” 保福州文脈形成
- 2011-11-28榕城文脈發(fā)新枝——福州建設“文化強市”紀實
- 2011-11-14傳承千年文脈打造文化強區(qū) 推動鯉城文化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