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淀千年的歷史文化,如何變身為現代文化產業的資源?古老的文化傳統,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發揚?祖輩遺留下來的文化印跡,在現代的城市文明建設中,如何繼續傳唱而不是變成絕唱?
有著2200年歷史的福州,面臨的正是這樣的選擇。
去年,福州市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142.17億元,列全省各設區市首位。而這一數字的背后,恰恰正是福州市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種新思考——“福州傳統文化已被列入省‘十二五’規劃和省文化旅游業發展規劃,福州更要發揮豐富的資源優勢,讓歷史和傳統發新枝、露新芽,實現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強市的跨越。”福州市委書記楊岳表示。
讓歷史重露曙光
福州三坊七巷,全國僅存的坊巷格局大型建筑群,國慶期間涌進44萬多人次。
雖被美譽為“千年里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館”,但三坊七巷的往昔卻實在難堪——人口密度過高、市政設施匱乏、建筑破損嚴重、房屋質量下降……背水而戰、非保不可,福州這樣形容當時的處境。
修舊如舊,保持舊有的風貌和格局,福州甚至連一丁點水泥和一件大型機械設備都沒用。2005年編制規劃,2006年啟動修復,2009年起逐步開放28處文保建筑、13處歷史建筑。櫛風沐雨上千年,坊巷光彩重生。
與此同時,福州最大程度挖掘了三坊七巷所承載的閩學文化、戍臺文化、士子文化和氣節文化,并通過鄉學講習所、文儒講堂、折枝詩會及閩劇、平話等形式,讓文化內涵為歷史古街增添一抹熠熠生輝的亮彩。
歷史并非“夕陽”,同樣可露曙光。
福州伬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這個昔日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表演項目,卻一度落寞寂寥。人才青黃不接,曲本散失嚴重,流派藝術嚴重失傳,招生傳習困難重重。然而現在,其代表性傳承人強淑如卻常常笑開了懷。
“臺上忘情表演,臺下如癡如醉的場景,又回來了。”改變的時間節點是2007年3月,福州市實行大師帶徒津貼制度,并讓“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享受退休后參照市屬企業正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的保健待遇。
為保護瀕臨滅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州市近年來斥資約5000萬元,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專項普查及名錄申報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2項國家級、48項省級和6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7個國家級、15個省級和27個市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院、傳習所等保護平臺相繼建立。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