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蒼霞社區附近不少居民上街買搓米時的材料
東南網12月22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蘇燕梅 見習記者 劉世泉/文 海都記者包華毛朝青/圖)今天就是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但福州俗定這一天為“冬節”、“團圓節”,有“冬至大如年”一說。昨日,福州大街小巷都飄著豆粉、花生粉和時的香氣。在這個傳統的節日里,福州家家戶戶都會唱著民謠,搓著時。而這個搓時,也沒那么簡單,到底由誰來搓,搓好的時又應該怎么擺放,這里面可大有學問。

米時要搓得圓溜溜的,象征團圓
誰能搓米時
據福州文史專家鄭子端介紹,冬至前一天晚上,俗叫“冬至暝”。這天晚上,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取來糯米粉,在灶神牌位前將其搓揉成面團。如果這家人從去年的冬至日以來新娶進了媳婦,這個揉面團的活兒就由她來做。面團揉好后,要移到祖宗牌位前,全家老小聚在一起搓時。
第二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把這些時放入開水中煮熟,盛在碗中,供在祖宗牌位和家中神像前。點燃香燭后供一會,時就可以拿一些分給一家人吃。如果這一年女兒出嫁了,女兒應該在這個節日送幾碗煮好的時回家,以表割不斷的孝心。

林老板把時搓成一個個圓餅狀
擺桌學問
同時,以前福州人搓時時,桌上擺放的東西也大有講究。鄭子端介紹,桌上要擺一對胖乎乎的泥塑娃娃,稱之為“回進寶”,寓意回回進寶;還要在案桌上擺10雙紅漆筷子(或者是紅紙條封腰的筷子);桌上還要放個大籮筐,周圍擺上福州本地出產的紅橘,籮筐中間擺上菊花等。這些東西,都有吉祥寓意,也象征著家庭團圓,祈求多子多孫、來年生活更美好。
以前老福州還會將剩下的時粘在大門門柱離地面六七尺高的地方,不過現在這個習俗已不常見。

冬至祭祈“八閩人祖”閩王王審知儀式在福州閩王紀念館舉行
搓米時訣竅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臺江區蒼霞新村附近的耳聾伯元宵店,看到老板林先生正在搓時。只見林老板把時搓成一個個圓餅狀,接著,他把這些圓餅狀的時放進鍋里煮。林老板告訴記者,煮過的時第二天還要再搓,這樣做的時更Q。
福州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家也是這么做的——先把一些時放進鍋里煮,煮好后,再把時放進生的時里一起搓揉,這樣時更容易黏在一起,搓揉更容易,煮出來的時也會更Q更好吃。

冬至祭祈“八閩人祖”閩王王審知儀式在福州閩王紀念館舉行
分米時入祠祭祖忙
冬至還是祭祀的重要日子。昨日中午,在長樂玉田鄭氏宗祠內,幾位同輩人一起祭祀祖先。
福州鄉村一直有“冬至分時入祠堂”的習俗。鄉村各姓都有祠堂,聚合各支的同姓,稱“宗祠”;衍派一支的,稱“支祠”。凡是男性當年四十九歲的,冬至就上壽為五十,入支祠,讓晚輩敬重。凡是男性當年五十九歲,冬至便上壽為六十,入宗祠,讓各支祠的晚輩一齊敬重。
如今,在長樂玉田鄭氏宗祠、倉后支祠、桃源支祠也保留了這個風俗。

行射禮,弘揚尚武精神
搓米時行射禮祭閩王
昨日,冬至祭祈“八閩人祖”閩王王審知儀式在福州閩王紀念館舉行。祭祈典禮循古禮進行三獻禮、射禮等活動。
祭祈儀式后,現場進行傳統射禮活動。寬闊的空地上,帶有獅子畫像的箭靶立在場地當中。“古時兵民結合,常常在冬季農閑時節組織百姓習武校射,弘揚尚武精神。”福建漢服天下協會負責人鄭先生說。
射禮完畢,至中午,現場人員圍坐在一起,開始搓時,搓好以后在糖粉中來回滾動,寓意“時來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