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銘石樓簡直就是一座華僑家庭博物館,是眾多碉樓人家生活的縮影。當年開平的鄉村民眾生活得非常時尚,達到令人難以相信的現代水平。在銘石樓旁邊的振安樓二樓的主臥室床頂,保留著一個進口絲襪的包裝盒,里面還留有4雙沒有用過的長腿絲襪,它是正宗的法國貨。真難以相信,早在20世紀20年代,開平鄉村的婦女就已經穿上了這樣“摩登”的西方女性服裝用品。
如果說,我們通過碉樓的遺物感受到了碉樓主人中西合璧的生活狀態,看到他們是如何在物質文化方面享受著西方的文明,那么,當我們走進村落,讓尋找的目光穿過村巷,穿過民居,更會驚訝地發現,西方的制度文化也一同進入了當年的開平鄉村。
在百合鎮馬降龍慶臨里的林廬,保存著一份《宣統元年吉立慶臨堂起屋章程》。它是當年關氏民眾興建慶臨里時制定的,從開村的緣起、集資的辦法,到宅基地的分配、轉讓,以及房屋興建順序、村落公共用地管理、鄰里關系調解等等,都做了制度性的安排,甚至細致到各戶廁所的興建和垃圾的堆放、處理。有意思的是,這份《章程》每戶一份,照章辦事。村落事務的處理,是由各戶代表組成的村落管理會,投票權的大小是根據你擁有的集資股份數決定的。這種議事、管理方式與傳統村落由族長控制。大小事務由族長決定,有了很大的區別。
從清朝光緒年間開始,開平出現了“華僑新村”的建設熱潮,多數是同族或同姓相約,以集資的方式購買村地,制定章程,規劃在先,根據制度保障規劃,實施管理。有的村的章程就直接叫《某某村股份章程》。村民都有參與村落事務管理的權利,講究公開、公平、公正。比如,宅基地的分配,不按集資戶的財力大小、社會地位高低、家族輩分長幼,一律實行拈鬮決定。房屋建筑的高低和式樣,必須符合規劃、統一。在制度章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開平的村落民居整齊劃一,式樣統一,碉樓和20世紀初出現的西式別墅多分布在村后或村旁。
這些制度顯然是華僑們推崇、傳回來的,將股份制的原則、方式運用到村落的建設和管理,則是開平鄉村民眾的一項創舉。
![]() |
責任編輯:邱淑群 |
- 2010-06-09東亞雅樂和古琴音樂遺產與傳統文化
- 2010-05-21遺產問題在中國 中國式“善后”
- 2010-04-23土地出讓金成為“唐僧肉” 薩翁寶貴的精神遺產
- 2010-04-23薩翁寶貴的精神遺產
- 2010-04-12科學地保護城市文化景觀遺產 要警惕“規劃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