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3月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王永珍)近日,一場公眾咨詢會在廈門思明區濱海街道曾厝垵社區火熱進行。居民們不僅積極為社區改造建言獻策,還與專業人士熱烈探討城市規劃。
在公共議事理事會、文創村業主協會等自治組織的帶領下,曾厝垵社區已搭建起一個便于居民與商家良性溝通、有效自我管理的平臺。共治共享、轉型發展的新模式,令這個昔日臟亂的城中村蛻變為“中國最文藝漁村”。
曾厝垵,只是“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創新社區治理模式”改革百花叢中的一朵。而今,這個以發動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種組織、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共治共享的發展新路,正成為社會治理的創新樣本,走向全國。
政府買服務,社會更和諧
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必須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新型社會治理體制下,政府難以扮演“全能”角色,唯有放管結合,激發社會和市場活力。
去年,我省正式啟動政府購買服務試點,在社會救助、職業技能培訓、學前教育、公共體育服務等與改善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開展17項業務的政府購買服務試點。
長期以來,民間糾紛都得找警察或法院當判官。可“清官難斷家務事”,大量的民間糾紛不但牽扯住大量警力和司法資源,而且司法調解和行政調解側重于用法律來解決糾紛,帶有明顯強制性,結果有時會出現當事人口服心不服,留下隱患。政府購買服務,為解決這一難題提供了路徑。去年,泉州泉港區政府購買服務,成立道路交通事故法律援助站,成功調解量占全區交通事故糾紛調解總量的90%以上。
隨著政府購買服務在全省加快推廣,越來越多關乎公平正義、民生實踐、社會服務的領域,通過市場機制激發社會參與合作,有效發揮了社會力量在改善社會治理方面的作用,既最大限度地滿足了社會需求,又使政府從包攬一切的財政和事務重負中解脫出來。
信用懲戒,倒逼企業整改
簡政放權,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準入放開,公共服務向社會力量購買。如何放而不亂?建立“黑名單”制度,成為謀求市場監管創新、探索社會共治的一項重要舉措。
作為全國安全生產領域綜合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我省建立企業安全生產不良信用記錄制度和安全生產誠信“黑名單”制度,及時將信息通報銀行等相關部門和單位,在媒體上曝光,并在融資信貸、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進行信用懲戒,倒逼企業整改。
“舌尖上的安全”牽動人心,安全監管機制如何改革?我省健全完善食品藥品安全責任、社會共治、信用監管和全程追溯機制,一方面構建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的食品安全風險管理體系,一方面建立食品藥品生產經營企業“黑名單”制度,對嚴重違法失信主體加大曝光力度,實行市場禁入。
(下轉第2版)
(上接第1版)
“治理餐桌污染、建設食品放心工程”經驗得到中央的肯定并在全國推廣。
一上黑名單,“老賴”就緊張。省法院充分運用信息化手段,與銀行、公安、國土、住建、工商等單位實現網絡對接,實現對被執行人財產信息、個人信息的網上查詢、預警和控制。去年1月至10月,共將10.5萬名失信被執行人列入“黑名單”上網公布,占全國法院公布名單總數的20%。
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快推進。去年10月,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試運行,一期已建成信用福建網站和信用信息交換系統、省法人信用信息系統、應用支撐系統。截至去年底,已實現省直38個成員單位的行業信用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并匯集198類法人信用信息,涵蓋61.7萬家企業、1825個社會組織,共有基本信息271萬條、良好信息7434條、提示信息459條、警示信息35127條。
“一處違法,處處受限。”如在航空、鐵路等機構對各級法院公布的失信被執行人進行限制乘坐飛機、軟臥等高消費和其他信用懲戒。失信企業和“老賴”們批不到地了、貸不到款了,無法高消費了。“黑名單”制度集政府監管、社會監督于一體,形成社會共治局面,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從“管大家”到“大家管”,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正從民眾反映問題最多、政府管理最為棘手、社會矛盾最為復雜的領域入手,在創新中突圍,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1-20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社會治理創新廈門范本走向全國
- 2014-10-14以獎代補古厝“再生” 思明探索社會治理曾厝垵模式
- 2014-08-29泉港創新社會治理方式 多管齊下撐起“平安傘”
- 2014-08-06廈門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子 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主力
- 2014-07-21廈門“美麗廈門”理念社會治理 共同締造獲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