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積極探索創新社會治理新路子,讓居民成為社區治理主力,居委會提供服務
微自治,我的家園我做主
東南網8月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潘園園 吳在平)每到傍晚,走進廈門海滄區新陽街道興旺社區中心廣場,但見居民或在涼亭圍坐聊天,或在廣場漫步起舞……“你肯定想不到,今天這個漂亮的廣場,過去卻是個垃圾成堆的臭水池。”近日,居民小李說。
去年8月,廈門市把興旺社區列入基層治理創新試點。為把水池改造成居民活動廣場,興旺社區聽取居民意見2600多人次,收集匯總意見建議280多條,最后形成了改造方案。在施工過程中,林惠梅等12名居民主動到場幫忙清理垃圾,莊永剛等20名居民和轄區企業為項目捐資近萬元。一個月后,臭水池被改造成廣場。
這是海滄區探索社區居民“微自治”的一個事例。“微自治,就是讓每一名居民成為治理社區的主力,從微小的、大家關心的事情著手,讓居民真正自治,我們提供服務。”社區居委會主任許敏芳介紹。
為建立社區自治長效機制,興旺社區成立了全省首個居民自治“孵化器”——包括民聲傾聽室、民情調查隊、民智議事廳、民心服務站在內的“四民”家園,居民自己事自己議,和居委會一起共建、共管自己的家園。同時,社企理事會、業委會、俱樂部、義工隊等各類微組織也不斷涌現。
許敏芳告訴記者,居委會從“獨唱”變成“領唱”后,居民從挑毛病到出主意,再到行動起來:有種養經驗的居民要求認養花樹,愛打籃球的青年自發管好球場,文化巷、圓夢廊等1728個設施有了“主人”。現在,社區鄰里關系更熱絡了,大家見面問聲好,有事互相幫助。
如今,在廈門,越來越多社區走上多元參與的自治之路:在金安社區,目前登記的社區志愿者有1286人,為居民提供幫扶、咨詢、辦證、就業等服務,同時建立廈門首家“鄰里互助中心”;興隆社區推出了手機APP,居民只要通過二維碼掃描加入平臺,成為會員,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社區活動動態,參與互動交流,為社區治理出謀劃策……
省民政廳有關負責人說,傳統的社區自治,居民苦于參與沒渠道、沒機會,而在微自治過程中,居委會由社區自治的“包辦人”轉變為社區自治的服務者,為居民參與提供了空間。微組織的發展,更為激活居民自治熱情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微自治的成功路徑,值得在全省推廣。”
“居民微自治改變了凡事靠政府的傳統習慣,更提高了社區居民的主人翁意識,福建的社區治理經驗對于全國具有引領意義。”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長蔣昆生說。
記者點評>>>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把社區治理寫入黨的綱領性文件,明確要求“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但居民自治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仍有人心存疑慮:如今都市人越來越忙,相鄰多年不相識的狀況比比皆是,他們會有熱情來參與自治嗎?
不能否認,居民參加社區治理和服務的意愿較低是客觀存在的,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不愿意參與自治。激活社區自治,關鍵在于加強引導,政府“領唱”,居委會當“領頭雁”。如果政府把大量行政事務轉移到社區,居委會忙于應付上面布置的任務,根本沒有精力和興趣去發動群眾,自治自然就成了空話。因此,當務之急在于對居委會“放權”“減負”,賦予居委會自治能量,把社會治理的部分權利讓給社會,讓社會組織和居民真正成為基層治理的主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05和諧鄰里節社區大講堂走進廈門思明區梧村社區
- 2014-08-05廈門思明區城市義工:關愛殘疾人,服務進社區
- 2014-08-05陳金容:社區里不拿工資的干部
- 2014-07-30鯉城:臨江街道聚寶社區開展關愛老年人活動
- 2014-07-29莆田秀嶼壩津社區昨日掛牌 成全市首家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