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8月29日訊(通訊員 林平山/唐龍建)今年以來,泉州市泉港區充分整合全區各方面力量,著力創新社會治理方式,不斷深化“平安泉港”、“法治泉港”和過硬隊伍建設,全力維護社會安定穩定,為全區百姓撐起“平安傘”。
專項行動重拳打擊犯罪
“摩托車被偷時,我都以為不能找回來了。沒想到他們這么快就幫我找到,非常感謝這些民警。”失主汪啟法在泉港“獵狐捕鼠”及破案返贓新聞發布會上說。
打擊防范侵財犯罪“獵狐捕鼠”、打擊整治詐騙犯罪專項行動、“兩打”(“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犯罪”、“打擊傳銷犯罪”)、禁毒專項行動、社會治安綜合整治“劍盾”行動……今年以來,泉港以一系列專項行動為抓手,堅持以打擊為重點,不斷強化對流竄犯罪、團伙犯罪、多發性侵財犯罪案件的偵破力度。上半年,該區共破獲刑事案件308起,打掉7個盜竊團伙,破獲入室盜竊系列案,盜竊牲畜系列案,盜竊摩托車系列案等一批侵財型案件。
在加大破案力度的同時,泉港配套開展多項整治社會治安熱點難點專項行動,重點推進“雷霆治爆”專項行動、“清剿火患”戰役等,搗毀非法存儲煙花爆竹窩點,幫助各類社會單位排查整改火災隱患等,全力消除治安、消防安全隱患,從源頭上保證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對于渣土車、摩托車、客貨運車輛、小車和農村面包車等五類重點車輛,該區開展道路交通安全綜合整治“三年行動”沖刺戰,上半年共查出嚴重交通違法行為3567起。同時,基于本區沿海漁民多的情況,泉港亦投入警力加強沿海治安巡邏防控、船舶檢查、漁民宣傳教育,有效提升了“平安海域”創建的內涵和外延。
?提“見警率” 筑牢平安根基
“一名群眾將路上撿到的錢包交到山腰便民警務站正在執勤的民警手中,民警利用警務通查詢到失主的聯系方式,經確認后交還失主錢包。警察蜀黍只是在做分內事,主要還是過路群眾的拾金不昧,群眾給力,警察接力,正能量,轉起。”網友@SnuLY這條微博描寫的是泉港南山路警務崗亭日常一件小事。
失物招領、配備急救箱、提供飲水、手機萬能充電器、雨傘、打氣筒……這些都是泉港警務崗亭便民服務措施。當然,警務崗亭功能不僅限于此,它還是泉港創新治安巡防模式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泉港將以往巡防為主的治安巡防模式改為以執勤站點為主,在城區、鎮區各主要街面(路口)開展執勤站點巡防工作,最大限度把警力壓在路面,提高應急處突能力。今年泉港區財政預算投入550萬元專項用于區級巡防工作,進一步健全網格化巡防體制,初步實現警車、摩托車、自行車和步行“四位一體”的巡防體系,區鎮村三級巡防無縫化對接,將警力推向社區村居,提高見警率,最大限度壓縮違法犯罪空間,真正讓群眾感受到“警察就在身邊”、“保護就在眼前”。
針對該區邊界治安薄弱環節,泉港積極與周邊縣市區協調合作,創新區域平安創建體系。如通過開展矛盾糾紛聯調、社會治安聯防、重點人員聯控、突發事件聯處等方式,泉港與莆田市仙游縣進一步完善邊界糾紛調處、聯合打防犯罪等“平安邊界”建設機制,構建一條“泉莆邊界和諧走廊”。
泉港還通過在電視臺滾動播放“警察支招”、“平安建設大家談”等平安建設欄目、向全區城鄉手機用戶發布綜治平安短信和將平安建設內容融入文藝匯演中等方式方法,增強群眾防盜、防搶、防詐騙意識,取得較好效果。
購買服務 創新社會管理
“清官難斷家務事”,而在警力有限的條件下,民間糾紛又該如何調解?
最好的服務就是最好的管理,而提供好服務的關鍵又在于創新。
從2010年開始,泉港開始試水向熟悉民間調解的“公親”購買服務,由當地有名的“公親”牽頭設立調解工作室,負責本轄區社會糾紛調解事務和承擔對村居人民調解工作業務指導,區、鎮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每月撥付工作經費給調解工作室。據統計,泉港去年依托100多名民間“公親”,成功調解1578宗基層糾紛。
泉港堅持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有效銜接的“大調解”工作機制化解矛盾,今年繼續落實“公調對接”,開展訴調對接、檢調對接工作,實現人民調解與司法調解銜接聯動。該區上半年出臺《關于加強法律援助與人民調解相互銜接機制的實施意見》,全區共設立7個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站、6個行業部門法律援助工作站、100個村(居)和7所學校法律援助聯絡點,打造“半小時”法律援助服務圈。其中,泉港區道路交通事故法律援助站采取政府購買形式,主要負責交通事故糾紛調解,并對有需要的群眾提供法律服務,所有服務一律不得向群眾收費。據悉,該援助站前3個月試運作期間,已成功調解242宗,占同期全區交通事故糾紛調解總量的90%以上。(泉州市泉港區委文明辦供稿)
![]() |
![]() |
責任編輯:李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