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天津調研時強調,作家藝術家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火熱社會生活,扎根人民偉大實踐,推動文藝創作繁榮,推出更多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11月21日新華社)
對于《聊齋志異》,大家應該都不陌生,甚至是喜歡至極。你可能以為是那些興怪陸離,甚至有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吸引人,其實說到底,它的成功還是源于作者對現實生活的深入挖掘。
作為一個文藝從業者,蒲松齡的成功不是因為炒作和抄襲,對創作的熱愛,才是他獲得成功的秘訣。首先是他太專注,不同于其它人,蒲松齡不喜考功名,在那個視功名如生命的時代,他算是個“異類”,因為寫《聊齋志異》還影響了考功名。其次是他功底深厚,很好地繼承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從古人的典籍里尋找素材,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最后就是他對生活充滿好奇,而且深知創作高于生活、源于生活的真知。有這么一個說法,說是他為了搜羅奇聞軼事,在家鄉柳泉旁邊擺了個茶攤,請過路人免費喝茶,但必須要講一個奇異故事,講完了回家加工,于是才有我們今天看到的《聊齋志異》。
我們必須對蒲松齡先生充滿敬意,有專業功底,有對創作的執著,最重要的是對生活的深度挖掘。
藝術高于生活,但源于生活,必須要根植泥土。關于生活是什么,很多都做過哲學上的討論,但這不是筆者所關注的東西。藝術的生活是一種現實的、看到見摸得著的生活現狀,可以是博大雄渾,可以是涓涓細流,動態的,靜態的......包括一切可以為藝術提供素材的生活細節。生活就是藝術的原料庫,扎根于此,藝術才有生命力和戰斗力,不然都不過是閉門造車而已。《聊齋志異》的創作過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除了專業精深和對藝術的熱情之外,還應該有對生活的熱愛。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最本真的生活缺少恭敬的態度,自然創作不出好作品。你為什么而創作?很多創作人的答案可能不盡相同,有人因為喜愛,有人為糊口,有人為完成任務、迫不得及,但無論哪樣,如果想讓自己的作品充滿能量,以至傳及后世,那么作品必須為人民所喜愛。作品是為大眾而生的,他們是作品的伯樂。而這些最樸實的伯樂卻是最會生活的中國民眾,就在某個午后黃昏,在南鑼鼓巷的街頭,活生生的作品正在溫和地上演。
深入生活,文藝創作才有“繁花似錦”的春天。大部分文藝創作處在淺層次狀態,創作只是謀生的手段,不是奮斗的目標,因而深入挖掘的動力便不足,于是,好作品少之有少。如果你要在文藝創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那么對生活的關注就應該多一些,不必像蒲松齡那樣執拗,但至少要有深入生活的勇氣,唯此,作品才接近生活,才反映現實,才為人民所愛,才有“繁花似錦”的春天。(徐云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10-29文藝創作應當以民為本
- 2014-10-29文藝創作要重拾“魯迅精神”
- 2014-10-27用核心價值觀指導文藝創作
- 2014-10-27文藝創作應扎根泥土立足生活
- 2014-10-27文藝創作應有“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