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時期,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并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因家境貧寒而無錢出去吃喝玩樂,京城的其他大小官員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耳聞此事的宋真宗便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宋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誠實、守信一直是中華民族引以自豪的品德,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誠信之風早已融入我們民族文化的血液,成為中華道德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建設社會信用體系、構筑誠實守信的經濟社會環境,會議原則通過《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摘自新華網)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在一些領域和地方不守承諾、欺騙欺詐等失信現象屢禁不止,在社會急劇轉型的時期,由于種種因素的相互影響和挑戰,整個社會的誠信意識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它同環境問題、腐敗問題成為中國社會的三大污染源。這些社會不良現象已經蔓延到政治、文化等領域,也絕不是局部地區、局部行業、局部企業的問題,而是一個全國性、全民性問題。
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個人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都十分重視自身的誠信建設,公信力不斷得到提升。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誠信缺失現象仍然比較嚴重,致使政府的形象大打折扣,企業經營遇到困難,人民利益受到損害。許多商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越過了道德的底線,不守誠信,不講信譽,把“誠信”二字踐踏得體無完膚,缺斤少兩,巧取豪奪,假言假語把自己精心包裝,欺騙消費者、欺騙顧客;各類不合格的產品、食品,豆腐渣工程一一推向市場,受害的是廣大的消費者,廣大的人民群眾,各類憎言怨聲四起,各類疾病層出不窮,各類事故讓我們大跌眼鏡。越過道德的底線,各類商家肥了私囊,對誠信視若盲聞,把良心拋到了九霄云外,諸多事件,讓我們纖弱的心滴血不止,使整個社會的道德風險加大,道德水平下降。
15年前,河南汝陽一名包工頭陳武現欠下工友近2萬元。為了還債,多年來他四處打工,省吃儉用攢錢。不久前,帶著當年細心保留的賬本和辛苦攢起的鈔票,這名“信義包工頭”開始了自己的還債之旅。(摘自新華網)是的,他做到了立身誠為本,處事信為基。堅定的立場,高潔的信仰,指引了他努力的方向,以自己的誠信感動并教育了我們。誠信不僅是我們做人所必需的優良美德,更是事業發展的推動力和維持力。
縱觀當下社會現狀百態,誠信越來越引起眾多人的支持與贊揚,無論在經濟交易社會發展還是在日常瑣事中,只有與誠信為伴,才能讓你在遭遇坎坷危難時都顛撲不破,化險為夷。如若失去誠信,就如航行的木舟失去了羅盤,如沒有地基的空中樓閣。何來安身立命之本?安能贏得他人的信任。誠信是德行之本,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如果習慣于說空話,最可敬的人也會失掉尊嚴。(張文雅)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2誠信行天下
- 2014-01-22齊抓共管才能治理誠信缺失行為
- 2014-01-22構建誠信社會需全民合力
- 2014-01-22誠信是一種力量一種堅守
- 2014-01-22建設誠信社會需要法律“懲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