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道德的基礎,可以說沒有誠信,就沒有道德可言。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自古以來,有許多誠實守信的故事,流傳千古,令人稱道。
列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至今人人傳送,官員俞伯牙初識樵夫鐘子期,二人意氣相投,相互切磋琴藝,并約好第二年春天在漢陽再次相會。但鐘子期忽然患病,臨危之時,他怕失信還反復囑咐老父,常到江邊等候俞伯牙。當俞伯牙在鐘父的帶領在來到子期墳前時,悲痛欲絕,摔琴謝知音,留下了千古絕唱。
韓非子在變法期間,為樹立朝廷的誠信度,在城門立柱,并告知誰把此柱搬到指定位置就賞銀若干。開始沒有人相信有這等好事,直到有一位農夫勇敢嘗試并領到了銀子,老百姓才得以相信,并因此提高了朝廷的誠信。
前輩先賢誠實守信成的典故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一諾千金是做人的典范。如今,在天津,在我們身邊就有許多這樣的模范人物。天津道德模范王輔成堅持圍繞如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開展義務宣講20年,宣講場次近千場。他的宣講有“約法三章”:站著講,脫稿講,不計報酬講。一次,王老師腰疾復發,老伴勸他跟主辦方換個時間,而他硬是拄著拐杖,站著講了兩個多小時。
但我們應該承認,當今社會由于價值觀的扭曲,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的影響,個別人為了實現個人的升官、評職稱、發財、評優等“理想”,至誠信于不顧,出現了一些假學歷、假名牌、假業績,給老百姓的精神和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損害,造成了很壞的社會影響,甚至損害了我國在國際的形象,很是讓人痛心!
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大力提倡“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可謂深得人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大力推進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治理,著力解決誠信缺失問題,形成“構建誠信、懲戒失信”的機制,營造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風尚,真是大得人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1曾厝垵創建美麗社區開展“文明旅游 誠信經營”宣傳活動
- 2014-01-06黃兆瓊:誠信經營的女強人
- 2013-12-30圖書暢銷榜還有多少文化誠信
- 2013-12-30鬧市播“老賴”暴露社會誠信保障的蒼白
- 2013-12-30“騙乞”透支乞丐誠信 要堅決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