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不強。
從扶人被指撞人,以死證清白,名人學者身份造假學術不端,到信用卡透支20余萬潛逃等個人誠信不良,從勾兌果汁、調制肉丸甚至蘇丹紅、三聚氰胺,到制假售假、惡意圈錢等商業欺詐,從村官吃喝打白條吃倒飯店,地方招商引資成陷阱,政策執行走樣到政府信息失真等政府失信行為,共同營造了當今我們現在社會誠信“空前缺失”的狀況,也導致了我國國民“空前冷漠”的氛圍。這對國民本身就無信仰、不學國學的國家和民族來講,在文化傳承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上,無疑是最大的羈絆。
誠實守信,是做人的根本,是立世的根本。誠實守信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石,也是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信奉的做人信條。孔子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有言,“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人生在世,就要奉天道,行人道,誠信就是天道,按天道來行事就是人道。之所以稱之為“天道”、“人道”,因為這是規律行的,是長久存在的、亙古不變的。違背了就是逆之而行,是不符合自然規律的,也是長久不了的。就人與人之間吧,不能做到誠實守信,一次可以、二次可以,時間長了誰會與之相交往呢,就慢慢被疏遠了,就邊緣化了,怎么立世呢?古人,誠不欺也!
誠實守信,是興業的根本,是濟世的根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且看無論哪行哪也,嶄露頭角的肯定在做人上、在修養上都是高人一籌,都是在做好“人”的基礎上,按照本行的“道”順勢而為。從事業的角度來講,業無信不興、業無信不存,可以說誠信是企業的第一生命線,從百年品牌因質量、信譽等一夜消失的企業,以及中小企業普遍短壽可見一斑。其實大家都深有體會,現在的商業活動中,存在很多的霸王條款、欺詐行為,也讓很多民眾對“生意人”產生一樣的看法,很多都認為“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大眾這么理解也就罷了,如果作為企業主來講也是唯利是圖的做生意,那就離關門不遠了。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厚德載物”,人是如此,業也如此,沒有或沒有積累到足夠的德行,便不會承擔起足夠的聲譽、財富。就像企業熱衷于上市一樣,其實這就是逆天道而行之,自己沒有足夠的實力,靠上市大肆圈錢,回饋給社會的肯定都是以虛充實,只會產生泡沫經濟,美國經濟危機不就是這么來的嗎,大肆效仿會換來什么結果?各行各業存在的價值是什么,就是能夠回饋給社會什么,給百姓帶來什么,如果只是帶來了環境污染、健康受損、坑蒙拐騙,那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這也是歷代儒商名存史冊的原因,從春秋時期的子貢,明清時期的晉商、徽商,到“亞洲四小龍”等以儒家的“經世致用”哲學在經濟領域的成功運用,無一不在說明,事業存在的價值是為社會作貢獻,社會需要做貢獻的事業。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1曾厝垵創建美麗社區開展“文明旅游 誠信經營”宣傳活動
- 2014-01-06黃兆瓊:誠信經營的女強人
- 2013-12-30圖書暢銷榜還有多少文化誠信
- 2013-12-30鬧市播“老賴”暴露社會誠信保障的蒼白
- 2013-12-30“騙乞”透支乞丐誠信 要堅決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