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呱呱墜地那一刻起,每個人注定要經歷一生的辛苦和勞作,為社會、為家庭,為父母、為子女,漚心瀝血,奉獻青春和汗水。生命在輪回,子孫無窮匱,這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的基礎。
你幸福嗎?答案各種各樣。但真正能正確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時間和閱歷。年輕時,豪氣沖天,風起云涌;年老時,得到奉養,以終天年,這是一個完整的鏈條。自古以來,圣人賢者就大力倡導“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既是一種社會理想,也是人們對社會道德的要求。
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結合當前的社會實際,要想真正做到這點,一要靠觀念更新,二要靠道德引導,三要靠法律約束,四要靠社會保障,四者缺一不可。而從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來看,觀念的更新尤顯迫切和重要。
新中國建立以來,隨著黨和政府的大力提倡,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厚養薄葬的觀念已被大眾所接受。但不可否認的是,在贍養老人的大事上,一些問題仍然存在:生前關心不夠,死葬大比排場;注重金錢給予,忽視情感交流;平時忙于工作應酬,節假日才想起“回家看看”,等等。
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即是被媒體所解讀的“常回家看看寫入法律”。這一規定非常人性化,受到社會的肯定,我們希望,每一名贍養人都能夠把法律的規定變成自己自覺的行動,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觀念常新、孝心長存。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子欲養而親不待”是最大的悲哀。不孝順的人總是在少數,敬老的方法不當卻是值得重視的問題。與其在老人死亡后頓足捶胸后悔不迭,甚至購買豪華墓穴大操大辦以示孝心,不如生前多關心多孝順,想方設法讓老人渡過有限的快樂時光。不要怕因此耽誤了生意,耽誤了應酬,耽誤了掙錢,要知道,有些東西是金錢買不來的,一旦失去,再難挽回。
我們生活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社會給予了我們很多有利條件,物質富足,人心思進。但在物質富足的同時,我們更應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和諧社會建設,絕不能讓物欲侵蝕了清亮的眼眸。那就讓我們從敬老、愛老、養老這一最普通不過的事情做起吧,沐浴和諧風,笑看夕陽紅。(蔡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沒有道德“退步” 何需法律“補臺”
- 2013-10-31評選道德模范是致敬更是學習
- 2013-10-31“送母進救助站”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 2013-10-31欣聞“道德品質成擇偶首要標準”
- 2013-10-31重拾被忽視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