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會見了楊兆順、周傳金等上海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時說,“全上海都為你們感動,我們都要向你們學習!”(9月29日《解放日報》)
這些“道德模范”人物的出現,彰顯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光彩,彰顯著上海城市的精神。他們大多是普通百姓,與我們從事相似的工作,過著相似的生活。他們中有的助人為樂、見義勇為,有的誠實守信、敬業奉獻,還有的孝老愛親,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他們又是一群不平凡的人,他們在普通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堅守內心信念,踐行美好道德。他們的光彩和精神體現在對社會的負責之心,體現在平凡生活之中的助人之樂;他們的堅持,更贏得了人們的關注和敬佩,許多老百姓都十分贊嘆說,看到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希望。
在贊美之余,我們認為,培育道德還需多管齊下。
培育道德,要從自己做起。這些一個個生動而飽滿的“道德模范”感召我們,真善美,并非遙不可及、高不可攀,她是每個普通人都觸手可及的事,是每一天都可為的善。作為我們每一個公民,都要以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態度,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日常工作生活做起,“忽以善小而不為”,真正從心靈深處關愛我們這座城市和周圍的人們,熱愛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培育道德,媒體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長期以來,一些媒體對“缺德”現象高度敏感,為了吸引大眾眼球,連篇累牘報道見死不救的“18個路人”、詐捐假捐、糾結要不要路人扶持跌倒的老媽媽等,給人民群眾造成“做好事不得好報”、“做好事反受誣賴”等錯覺,客觀上“傷害”了社會的道德環境。其實,在我們的身邊,有“情系小區居民”的楊兆順、有“舍身見義勇為”的周傳金等平民英雄,這些時代楷模、道德模范,層出不窮。而他們的行為詮釋著道德良知,彰顯人間大愛,展示著文明風尚。只有媒體加大對群眾中這些好人好事典型的宣傳力度,堅持正面報道,才能形成社會“好人有好報”的氛圍。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汪洋同志指出的那樣:“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好的社會風氣也要靠大家謳歌和鼓勵好的現象,從而才能遏制不好的現象?!?/p>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沒有道德“退步” 何需法律“補臺”
- 2013-10-31評選道德模范是致敬更是學習
- 2013-10-31“送母進救助站”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 2013-10-31欣聞“道德品質成擇偶首要標準”
- 2013-10-31重拾被忽視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