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最美”成為一個高頻網絡詞匯。“最美媽媽”、“最美司機”和“最美教師”等,在吸引大量網友圍觀的同時,也帶給每一位圍觀者最深刻、最真實的感動。價值觀多元化并存的現代社會,這些“最美”現象,通過聚集感動、弘揚真善美,使得社會主流價值認同越來越統一。
與此同時,也正是因為在社會多元價值觀中,真善美是紛繁復雜的社會思維主線,是多元價值觀念深處高度統一的主流價值觀念,才會有這么多“最美”涌現,也才會有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好人頻出的現象。
當前,正處于法制化、規則化進一步深入人心,社會分工、分配不斷趨于公平公正的轉型時期。一些有違法治、道德乃至于公平正義的個例,通過輿論平臺的傳輸,信息交互渠道的渲染,往往演變為對社會個體產生巨大負面影響,對向善心理、主流價值觀念帶來強烈動搖的群體性事件。但是,需要看到的是:在這些“負能量”個案的背后,更多的是“最美”現象、“正能量”事件以及頻頻出現的“好人”。這是因為:不管處于何種境界,人們對于真善美等人性基本品質的強烈認同都不會改變。
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強調“百行德為首,百德善為先”。類似于“人之初,性本善”的儒家道德信條弘揚了真善美,凝聚起了最核心的傳統主流價值認同。而現代信息社會中,數以億計的網民通過圍觀“最美”現象,傳播“正能量”以及評選好人的方式,不斷凝聚、重申著真善美這一最核心的主流價值認同。可以說,隨著時代變遷,載體和形式不斷變化,但社會思維中真善美的思維主線,以及社會價值觀念中向善的主流觀念一直不曾改變。
聚焦道德個例,“最美”人物以及各地的好人,之所以會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成就道德大義,或者持之以恒堅守道德主流,最根本的是他們發自內心的道德需要。而這種需要,于個體而言是個體價值訴求的自然呈現,于圍觀者和社會而言,則是道德觀念的必然歸宿。歸根結底,社會精神文明最終要指向統一、堅實的主流價值觀念,終要歸于真善美的價值主流,各地好人頻出以及圍觀者的熱心參與,充分預示、推動了這么一個趨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沒有道德“退步” 何需法律“補臺”
- 2013-10-31評選道德模范是致敬更是學習
- 2013-10-31“送母進救助站”不能止于道德批判
- 2013-10-31欣聞“道德品質成擇偶首要標準”
- 2013-10-31重拾被忽視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