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個月以前,因為擬對地鐵內禁食,并處以罰款等規定,《武漢市軌道交通管理條例(草案)》引發爭議。9月25日,相應的條款并沒有取消,這部法規正式獲武漢市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根據立法程序,該條例將報請湖北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后實施。
有專家認為地鐵內禁食,并處以罰款,有利于保障公共環境。其實此言不假,這也正是立法者的初衷。但這樣一個良好的愿望卻屢屢引發爭議,幾乎在所有大城市的軌交條例立法時都遭到反對,是何原因?有律師援引《行政處罰法》指出,軌道交通內進食罰款于法無據,這算是因由之一。不過大多數普通人對法律的理解不會到這個程度,而是出于本能的反應去抵制地鐵禁食立法。
民眾所抵制的未必正確,但重罰思維確實有待商榷。如果武漢的做法像重慶一樣,僅僅只是規定對違反乘客加以引導,恐怕不會有軒然大波。其實所謂爭議,從網友的反應看,主要不在于要不要規定地鐵內禁食,而在于禁食并罰款太過嚴厲,且對禁食未作細分、未區別對待,也不符合乘客需求。譬如糖果、巧克力、飲料并不會有多大影響。
不僅如此,已經有很多城市因為類似條款而引發過爭議,并最終取消罰款規定,武漢在立法的時候為什么沒有參照衡量呢?不否認,立法沒有必要一味迎合民意,程序的保障才是第一要務,尊重民意,對民眾不理解的條款加以解釋,實現互相妥協,是一部良法得以實現的范本。但問題恰恰在于此,面對公眾的情緒,武漢把罰款金額從草案時的最高100元,最終提高到了200元上限,令人詫異。
更何況,地鐵內進食等行為,只是違反公序良俗,不同于其他違法犯罪,動輒罰款無異于“大炮打蒼蠅”。對于重罰罰出文明,很多人喜歡拿新加坡類比,但新加坡有它的國情,而且其爭議也是一直存在的。擁擠的地鐵內,誰來執法,如何取證,是個現實的問題。立法不是在什么時候都有必要,即便目的看似正確,但如果無法落實,法規長期“沉睡不醒”將成為笑話。這也正是法律和公序良俗各自發揮作用的分界線。
法律和公序良俗各司其職,前者打擊犯罪、維護大的秩序;后者教化心靈,呵護人性善良。譬如給老弱病殘孕讓座,并沒有強制性措施,但是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這都已經深入人心。很簡單,人性使然,只需要好好呵護即可。是該讓公序良俗發揮正能量的時候,我們要給它機會。 (銀玉芝)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9-26地鐵屏山站二期圍擋南端延長 施工期間盡量繞行
- 2012-08-31福州地鐵2號線工可22項配套專項文件已獲批
- 2012-08-30福州地鐵盾構機進場 1號線下月開始挖掘地下隧道
- 2012-08-30福州未來將有7條地鐵線 首臺盾構機下月開挖隧道
- 2012-08-28福州地鐵屏山站擴擋:圍擋里空蕩蕩 圍擋外窄又堵
- 2012-08-17地鐵1號線20個場站進場動遷 晉安河截污完成96%
- 2012-08-15地鐵“VIP專座”失德 行善獻愛 身教勝于言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