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傳播使信息交流結構失去了傳統媒介時代的穩固性,也勢必使自我日益去中心化、去穩定化。傳統的作者、讀者之間支配與被支配的傾斜關系、順承關系遭到了消解。來自各種社會階層的審美主體取代了傳統的專業化知識精英主體成為網絡空間、大眾文化場域中的弄潮兒。文藝創造和審美實踐日益平民性、全民化,每個人都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和技術手段根據自己的心愿選擇特定的創作方式,凸顯自己的審美個性。網絡傳播時代也是一個文藝創造、接受日益媒介化的時代,文藝審美主體的媒介化成為一個突出的事實。這不僅是指傳媒業從業人員在當代文藝審美實踐中,起著溝通作者和受眾的上傳下達的樞紐作用,這些新型文化媒介人成為當代文藝生產消費中舉足輕重的新主體,而且是指媒介日益成為審美的構成性要素,作家和受眾離開媒介就可能舉步維艱。
網絡傳播對審美客體也產生了深刻影響,網絡傳播的時代是一個多種媒體空前融合的時代,這為文藝的跨媒體傳播運行提供了契機,賦予了審美客體多媒體性、超文本性,使影視、小說、DV、電子游戲得以相互改編,形成了鏈接效應。也使它們得以不斷汲取對方的技術因子和藝術審美理念豐富自身。同時,Internet的即時復制能力使得原本不復存在,無原本的復制品廣為傳播,摹本與真本、珍本的界限被消解,文藝產品日益“脫域”化、無根化、中性化、共時化,地方風情、神性儀式化色彩、審美靈韻日漸彌散,膜拜氣息、珍稀品質漸次淡薄,文藝與非文藝、商品與藝術、生活與審美之間截然對立、高下判然的界限也變得模糊了,商品日益形象化、藝術化,文化日益產業化,日常生活日益審美化,審美自律、唯美主義、文藝超然于世俗生活之外的傳統文藝美學觀念由此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數字化革命”導致了物質型經濟向信息型經濟的轉變,使傳統的“煙囪工業”日益被“無煙工業”、“創意產業”、“知識經濟”取代,形象、符號、品牌、創意日益成為商品價值的源泉,也日益成為審美客體的內核。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0-03-19網絡虛假新聞的表現 動因及治理
- 2010-03-19文明進步 網絡監督功不可沒
- 2010-03-19國內首份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出爐
- 2010-03-19“掃黃打非”辦:76封大學生來信建言網絡“掃黃”
- 2010-03-16翔安新圩采用網絡視頻遠程調解農村消費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