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許多家庭都曾有過與孫女士同樣的遭遇。國家基礎(chǔ)教育實驗中心社區(qū)與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長金琰認為,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于家長缺乏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
據(jù)介紹,在我國,目前家庭教育存在4個誤區(qū):一是包辦過多,弱化了孩子生存和發(fā)展的能力;二是事事為孩子作主,缺乏對孩子參與權(quán)的尊重;三是父母只重視孩子學習,履行職責偏頗;四是粗暴式的打罵,催化了孩子的不良心理與行為。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是,不少父母誤以為“家庭教育”就是“家庭學習”。孩子的學習成了家長與孩子互動的中心內(nèi)容,家長把自身的角色定位為孩子“學習的拐杖”和學校老師的“助教”,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如何做人,則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
此外,在我國,家庭教育還存在兩個極端:在孩子嬰幼兒時期及上小學期間,不少家庭的教育方式是溺愛、遷就、嬌慣、滿足和讓步;在孩子讀初中以后,大多數(shù)家長慣用的教育方式是嘮叨、訓斥、打罵、強制和放棄。這種兩極分化是目前我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
給家長“補課”,讓教育形成合力
“評選優(yōu)秀家長最終感動千余家長,這說明家庭教育是當今社會家長們的共同困惑。”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yè)委員會副理事長趙剛說,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chǔ)。只有當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教育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趙剛告訴記者,一方面,可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充分發(fā)揮社會和社區(qū)的作用,以“家庭教育援助”、社區(qū)家長學校等方式,向家長普及兒童心理、婚姻和諧等與家庭教育相關(guān)的知識;另一方面,相關(guān)部門應動員學校充分利用家長學校和家長開放日,給家長“補課”,指導家長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信任孩子、賞識孩子,同時指導家長借助各種節(jié)日開展形式多樣的家庭活動,學校、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從根本上克服教育只靠學校的被動局面。
家庭教育已經(jīng)引起了許多發(fā)達國家的高度重視。據(jù)了解,針對家庭教育力下滑的趨勢,日本從上世紀末開始,不斷強化家庭教育,并于2006年12月將家庭教育列入該國的《教育基本法》。日本文部科學省不僅設(shè)置了全國家庭教育支援推進委員會,而且在2007年和2008年的政府財政預算中,分別列了14.35億、14.85億日元,用于該國的“家庭教育支援推進事業(yè)”。
-本報記者 柯進
![]() |
責任編輯: 陳曦 |
- 2009-12-31小學門口畫"放學框" 孩子各就各位等家長不混亂
- 2009-12-31學生寫作文頻用網(wǎng)絡(luò)語言 “雷”倒老師家長
- 2009-12-31家長"聯(lián)名上書"裝空調(diào)遭拒 為孩子團購"暖寶寶"
- 2009-12-23孩子打掃教室家長提帚代勞 抱怨學校不請清潔工
- 2009-12-22浙江規(guī)定適齡兒童不能準時入學家長要請示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