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糖師傅在給糖漿拉絲。
甘蔗榨汁,現在不用石磨了,用榨汁機。
東南網1月7日訊(福建日報 記者 吳柳滔 通訊員 鄧雪 文/圖)南平市建陽區潭城街道嚴墩村上陳自然村有一座運轉了上百年的糖廠,古法制作蔗糖的技藝,至今在這座村莊里流傳著。
上月26日,記者走進上陳村,只見青壯年村民們正為搬運制作蔗糖的材料忙碌著,老人們聚在一起曬著太陽聊著天,孩子們用一種“奢侈”的方式啃著甘蔗——蘸著熱乎乎的糖漿吃,婦女們用花生、芝麻和剛剛出鍋的糖漿制作點心。
寒冷的冬天里,上陳村老糖廠冒著熱氣,空氣中彌漫著香甜的氣息。制糖的日子,是全村人歡樂的節日。
傳承的記憶
上陳村的古法制糖技藝已經延續了至少一百年,村里的年輕人有興趣學,技藝嫻熟的老師傅也樂得傳授,每個村民都是上陳村古法制糖技藝的守護者。
即使現在已經可以用機器快速制作出蔗糖,超市里有各種包裝精美的糖出售,但是上陳村一直“固執”地用古法制糖。
“我從小就習慣吃自己一勺一勺熬制出來的糖,外面買的糖吃不出這種味道。這祖宗傳下來的手藝,我們不能丟,更不能讓它失傳。”村民張慶華說。
村民黃健說:“每年難得有這么幾天,全村人聚在一起制糖,約定俗成,年年如此,制糖讓我們像家人一樣親密無間。自制的蔗糖還可以做出年糕、膨糕、芝麻片,在過年時用來祭祀祖先、祈福、招待客人,這樣才能夠表達我們的誠心誠意。”
制糖已有50多年的陳炳生老人,在糖廠度過了他的童年、中年。他說,會繼續守著糖廠,讓它一直運轉下去。“以前可沒有榨汁機器。村里有兩個大石磨,我們的甘蔗汁都是牽著老黃牛慢慢磨出來的。”他的眼里滿是回憶,似乎那個年代的場景就浮現在他眼前。
老糖廠早已深深地印刻在每一個上陳村村民的記憶中。一邊圍著鍋爐烤火、烤地瓜,一邊吃糖、聊天……似乎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它承載了村民一輩子的歡樂。
全村為熬糖
為了制出上好的蔗糖,村民總是細心挑選優良的甘蔗。上陳村種植的甘蔗有些“與眾不同”。作為制糖的原料,這里種植的甘蔗根莖大、粗、硬,咀嚼困難,吃起來費勁,不如一般食用甘蔗口感好,但是用來制糖卻再好不過,含糖量更高。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上陳村民將甘蔗種下,細心料理,施農家肥,甘蔗長得又高又壯。七八個月后,甘蔗長成,含糖量積累至最高。霜凍前,村
民早出晚歸,團結協作,一星期之內便把全村甘蔗砍下,錯落有致地堆在老糖廠。
在上陳村,家家戶戶種甘蔗,冬季一起到糖廠干活。制作出來的糖主要是自家吃,村民干起來用心,做出的蔗糖才好吃。老糖廠24小時連軸轉,村民們也輪流接班,有條不紊。
天氣晴朗,制糖的日子到了。全體村民被召集起來,把老糖廠里里外外洗刷一遍,兩個灶點起火,百年老糖廠運轉起來了。
古法制糖技藝采用的是流水線作業模式,流程分工明確,搬運甘蔗、榨汁、清理蔗渣、過濾蔗汁、熬蔗汁、冷卻糖漿、切糖塊等環節都有專人負責。
一捆捆甘蔗被榨成汁,蔗汁流進過濾池里,過濾沉淀。把浮在上面的蔗渣除去,再把過濾后的蔗汁倒入鍋里,開始熬制。
大鐵鍋是砌在一起的,排成兩列,每列7口,共有14口。第一口鍋離灶頭最近,火最旺,可以快速將蔗汁煮沸。越排在后面的鍋,火力越小,每列7口鍋的溫度都不同。熬制蔗汁,火候把控很關鍵,每口鍋各由一個村民管理。他要不停地攪拌,仔細察看蔗汁色澤,掌握熬制、起鍋、換鍋時間。
“地標”成景點
蔗汁在沸騰,村民將浮在面上最后一點泡沫撈掉,察覺火候到了,把這鍋蔗汁起鍋,換到下一個鍋里。如此往復,每一鍋蔗汁要從第一鍋熬到第七鍋,原來稀薄的蔗汁最后會變成橙黃的濃稠糖漿。
掌管第七鍋的,一般是最有經驗的村民,因為最后這一鍋是制糖技藝中最重要的環節。他不停地用力攪拌,用大勺將黏稠的蔗汁舀至空中,拉絲,形成一個好看的弧形。這樣不僅可以控制蔗汁的溫度,還可察看蔗汁的稠度,來決定何時起鍋。
熬了一個多小時,一鍋蔗汁成了糖漿。村民將糖漿舀出來,裝進旁邊的方形槽里。另一人用長木板快速攪拌糖漿,攪拌均勻的糖漿流過槽里的洞,裝進鋪好白紙的大木框里,冷卻后,就可以切成一塊塊蔗糖。
村民陳國安自豪地說:“純天然,傳統手工制作,我們的蔗糖口味甘甜、健康營養,吃著放心!”
如今,老糖廠已經成了村里的標志,上陳村成了建陽區美麗鄉村之一。濃厚的鄉土文化點亮了上陳村鄉村游。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5-12-29冬至“訪糖”:福建將樂神秘的百年制糖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