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豐州桃源村有遠近聞名的桃源宮,內(nèi)祀唐太宗及開唐四名臣,該宮與傅氏開閩始祖傅實公有極大淵源,宮內(nèi)還有難得一見的陀羅尼經(jīng)幢;南邑城隍廟始建于北宋,內(nèi)存多方明代石碑,衍生而出的城隍文化深受矚目

桃源宮頂廳供奉著唐太宗李世民及開唐四功臣的塑像
核心提示
豐州自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作為閩南首置的東安縣治起,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該地物阜人豐,歷史遺存較多,如九日山、桃源宮、南邑城隍廟、石亭寺等,都有著厚重而神秘的文化底蘊,也為古城文脈的傳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歷史源頭。今天,就讓記者帶您一道,穿越千年時光,去豐州探幽訪古一番。
□本報記者 吳拏云 陳起拓 通訊員 黃海波 劉力東 文/圖
桃源福地廟宇巍峨
從小聽說過關(guān)于李世民的各類傳說故事,印象中,這是一位英姿勃發(fā)、聰睿過人的天之驕子,圍繞著他的還有一幫愿意替他打天下的謀臣猛將。遙遙一想,心羨神往。如果你也有過這種想法的話,那么去南安桃源村的“桃源宮”一探,必定不會失望。
泉州市直黨工委派駐豐州駐村干部張彩云帶領(lǐng)記者來到位于豐州鎮(zhèn)桃源村內(nèi)的桃源宮,據(jù)說,此地古稱神仙坊、周井堡,是個福地。桃源宮坐西南、面東北,面闊、進深各三間,廟貌巍峨。宮廟的大門匾額上,書寫著“桃源古地”四個大字。村里人說,遠在西晉元康六年(296年),此地就建有佛祖廟,香火鼎盛。
桃源村老年協(xié)會會長傅炳煌告訴記者,現(xiàn)在能查到的桃源宮最早叫法是“三會宮”,宮址位于三境的交匯處,隔壁有長壽宮,北與萬安宮相接,故得此名。大門柱聯(lián)“宮筑近郊盟三會,境鄰長壽接萬安”,說的正是當初的地理位置。后來又名“太尉公宮”“唐王宮”,實與唐代輔國良臣周徐太尉以及唐太宗李世民有關(guān)。名稱的層疊更替,正是桃源宮歷史悠遠的一個佐證,而個中由來更值得細細研索。

城隍廟內(nèi)有不少木雕神像,栩栩如生。
“唐室一人”彰顯氣度
一進桃源宮,立于下廳,抬頭便見清光緒丙午年(1906年)南安知縣譚子俊所立的“惠此南國”橫匾,這四個字最早見于《詩經(jīng)·大雅·蕩之什》中,后世常用于家廟宗祠之中,歌頌名宦名將功績所用。在宮廟之中見到,不免讓記者有些詫異,不過轉(zhuǎn)念一想,此宮奉祀著唐太宗及開唐功臣,便也釋然。桃源宮為三教并祀之地,在頂廳,正中木龕供奉著唐太宗李世民的塑像,近前察看,果然面如冠玉、目若朗星,身上袞冕金飾,澄黃龍袍,外罩披風,英氣凜人。在李世民塑像前,還有四尊塑像——左側(cè)為魏征、程咬金,右側(cè)為徐茂功、秦叔寶,乃是開唐的四大功臣。這些塑像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主殿正中橫梁上懸有一黑底金字匾額,上書“唐室一人”。有唐一代經(jīng)歷了20多位皇帝,說到“唐室一人”,恐怕連唐高祖李淵也不敢和唐太宗李世民爭這名頭吧,倒也實至名歸。唐太宗統(tǒng)治下的“貞觀之治”,更是為盛唐奠定了基礎(chǔ),所以說到貢獻,唐室也須首推唐太宗。
桃源宮除了祀奉唐太宗及開唐四名臣外,頂廳左殿還供奉觀音,右殿供奉田都元帥,下廳左殿供奉文武尊王,右殿供奉周徐太尉(亦稱境主公)。

傅實在唐代也曾擴建過豐州石亭寺
陀羅尼經(jīng)幢雕工精湛
在桃源宮內(nèi)還有一物不得不提,那就是位于天井正中央位置的陀羅尼經(jīng)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
“幢”意指旌幡,原本是我國古代作儀仗用的以羽毛為飾的一種旗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教徒在長筒圓形綢傘上寫經(jīng)叫“經(jīng)幢”,為了便于長久保存,又將經(jīng)文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來也被世人統(tǒng)稱為“經(jīng)幢”。據(jù)《佛教大辭匯》所述,“陀羅尼”是梵語,譯為能持,大致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的意思。桃源宮的陀羅尼經(jīng)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據(jù)記載,天圣年間南安豐州有一位姓葛的富人去世,按照當?shù)氐娘L俗,其妻陳二十二娘就在桃源宮內(nèi)為其豎立陀羅尼經(jīng)幢,替亡夫祈求冥福。所以,這座經(jīng)幢實際上是為超度亡者而建的。
桃源宮陀羅尼經(jīng)幢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外形為八面體,使用花崗巖石構(gòu)筑,造型美觀,雕刻精湛,是福建宋代石經(jīng)幢最經(jīng)典作品之一。福建工程學院副教授孫群曾在其論文中介紹稱,桃源宮經(jīng)幢通高7米,八角七層,雕刻有陀羅尼經(jīng)以及佛、菩薩、護法神、天神、力士、飛天、迦陵頻伽、龍、海浪、蓮瓣等造像與圖案,整體造型高大美觀,氣勢非凡,極具宋代建筑風格。孫群還表示,桃源宮陀羅尼經(jīng)幢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反映了宋代時期閩南地區(qū)的人文狀況,是研究泉州建筑、雕刻、宗教、書法以及地方史的珍貴文物。

桃源宮的陀羅尼經(jīng)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
傅實入閩興建唐王宮
唐朝定都在長安,與南安豐州隔著千山萬水,那為何桃源村內(nèi)會出現(xiàn)祀奉唐太宗的宮廟呢?“這與傅氏開閩始祖傅實有關(guān)?!薄赌习哺凳献遄V》常務(wù)副主編傅榮火告訴記者,傅實成長于唐晚期藩鎮(zhèn)割據(jù)愈演愈烈時期,對民間疾苦有較深刻的了解。唐僖宗年間,傅實被授威武軍節(jié)度招討使一職,奉敕入閩,臨行前,唐僖宗在殿前御賜其唐太宗畫像一幅,以示榮寵,而慰遠行。傅實率部來到泉州后,擇居周井堡。為表示效忠朝廷,于唐光啟年間(885—888年),在周井堡興建唐王宮(即桃源宮),并由妙應(yīng)禪師主持工程,再將唐僖宗所賜的李世民像供奉于內(nèi),每日按儀朝拜,從未間斷。據(jù)說,桃源宮之前兩側(cè)原本還各豎有一方下馬碑,鐫刻“軍民人等到此下馬”8個大字,可惜今兩碑已湮沒無聞。除了興建唐王宮外,傅實在光啟年間還對豐州蓮花峰頂(后稱石亭寺)進行過擴建。
傅榮火在查閱大量文獻后認為,傅實入閩后有三大功績:一是平定地方叛亂;二是招收流亡之人,實行屯田;三是登記人口與土地。傅實統(tǒng)率之軍,成為唐廷在東南沿海所倚仗之師,故朝廷屢為傅實加官晉爵。乾寧三年(896年),唐室賜傅實銀印青綬,封為“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尚書左仆射食邑千戶”,這也是如今豐州傅氏堂號“銀青衍派”的來歷。

南邑城隍廟大堂上,城隍爺端坐于中,神態(tài)威嚴。左右侍立著文武判官以及千里眼、順風耳。
南邑城隍廟規(guī)模宏大
城隍廟是中國很特殊的一種建筑物,在古代甚至是京、州、府、縣建制的配套設(shè)施。城隍廟起源于人們對城墻和城壕的自然崇拜,后來對自然神的崇拜逐漸演變?yōu)閷θ斯淼某绨?,在古人眼里,城隍廟是城隍爺居住、辦公的地方,人們把城隍爺視為神鬼世界中的城主(縣官),認為一座城須有一位城隍爺,才能厘清冥界事務(wù),安撫幽魂。古豐州曾是郡治所在地,所以如今在豐州鎮(zhèn)豐州村內(nèi),依然保存著一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的南邑城隍廟。該城隍廟建筑規(guī)制與古之縣署相似,由儀門、公廨、大堂、后堂組成,為四進結(jié)構(gòu),規(guī)模宏大。
據(jù)南邑城隍廟管委會王建南先生介紹,宋代南邑城隍廟是在原唐建的東岳行宮故址上重建而成的,“唐代武榮洲共有2座城隍廟,一座在今長汀縣內(nèi),稱為北城隍;而豐州村的東岳行宮,稱為南城隍。南城隍的規(guī)模要遠大于北城隍。”
南邑城隍廟的儀門一入,一副楹聯(lián)便映入眼簾——“到此地回頭緩了,入是非把念省些”,據(jù)說此聯(lián)是提醒世人,若在世上為非作歹,那么進了這個門一切都來不及了。來到南邑城隍廟的大堂(亦稱公堂),只見城隍爺端坐于殿中間,神態(tài)威嚴。左右侍立著文武判官以及千里眼、順風耳。頂上懸掛著“感應(yīng)”的金字匾額。殿中建筑構(gòu)成“同”字形,在回廊中還有木雕和泥塑的大小神像200多尊。大堂和后堂由東西廳和護厝環(huán)護,在上述主軸建筑西側(cè),還有“三清壇”“星君堂”“功德堂”等附屬建筑。
王建南稱,城隍廟也分級別的,在南邑城隍廟中設(shè)有千里眼、順風耳,就代表這座城隍廟的規(guī)格屬于較高層次。“據(jù)老一輩人說,自宋建廟以來,古代豐州歷任新官到任,都遵照祀典擇日入城隍廟參拜,巡視廟宇的。”
1998年,南邑城隍廟重建,在動工過程中清理出了五方珍貴的明代石碑記,其中有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重建碑記兩方;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隆慶四年(1570年)、明天啟三年(1623年)的重修碑記三方。如今這五方石碑記嵌在廟里東、西兩廂的壁上,它們都具有非凡的文史研究價值。
自宋代以后,各地城隍爺便紛紛被人格化了,很多殉國而死的忠烈被地方封為城隍爺,有的城市則是把名人名流推為城隍爺。如蘇州的城隍爺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爺是文天祥,鄭州的城隍爺是紀信等。不過,豐州南邑城隍廟卻沒有將城隍爺具體擬人化,他依然有著一副神秘的面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