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實在唐代也曾擴建過豐州石亭寺 陀羅尼經幢雕工精湛 在桃源宮內還有一物不得不提,那就是位于天井正中央位置的陀羅尼經幢(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了。 “幢”意指旌幡,原本是我國古代作儀仗用的以羽毛為飾的一種旗幟。佛教傳入中國以后,佛教徒在長筒圓形綢傘上寫經叫“經幢”,為了便于長久保存,又將經文刻于石柱上叫“石幢”,后來也被世人統稱為“經幢”。據《佛教大辭匯》所述,“陀羅尼”是梵語,譯為能持,大致是“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的意思。桃源宮的陀羅尼經幢建于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據記載,天圣年間南安豐州有一位姓葛的富人去世,按照當地的風俗,其妻陳二十二娘就在桃源宮內為其豎立陀羅尼經幢,替亡夫祈求冥福。所以,這座經幢實際上是為超度亡者而建的。 桃源宮陀羅尼經幢分為幢座、幢身、幢頂三部分,外形為八面體,使用花崗巖石構筑,造型美觀,雕刻精湛,是福建宋代石經幢最經典作品之一。福建工程學院副教授孫群曾在其論文中介紹稱,桃源宮經幢通高7米,八角七層,雕刻有陀羅尼經以及佛、菩薩、護法神、天神、力士、飛天、迦陵頻伽、龍、海浪、蓮瓣等造像與圖案,整體造型高大美觀,氣勢非凡,極具宋代建筑風格。孫群還表示,桃源宮陀羅尼經幢作為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反映了宋代時期閩南地區的人文狀況,是研究泉州建筑、雕刻、宗教、書法以及地方史的珍貴文物。 |
其它熱圖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