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邑城隍廟大堂上,城隍爺端坐于中,神態威嚴。左右侍立著文武判官以及千里眼、順風耳。 南邑城隍廟規模宏大 城隍廟是中國很特殊的一種建筑物,在古代甚至是京、州、府、縣建制的配套設施。城隍廟起源于人們對城墻和城壕的自然崇拜,后來對自然神的崇拜逐漸演變為對人鬼的崇拜,在古人眼里,城隍廟是城隍爺居住、辦公的地方,人們把城隍爺視為神鬼世界中的城主(縣官),認為一座城須有一位城隍爺,才能厘清冥界事務,安撫幽魂。古豐州曾是郡治所在地,所以如今在豐州鎮豐州村內,依然保存著一座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的南邑城隍廟。該城隍廟建筑規制與古之縣署相似,由儀門、公廨、大堂、后堂組成,為四進結構,規模宏大。 據南邑城隍廟管委會王建南先生介紹,宋代南邑城隍廟是在原唐建的東岳行宮故址上重建而成的,“唐代武榮洲共有2座城隍廟,一座在今長汀縣內,稱為北城隍;而豐州村的東岳行宮,稱為南城隍。南城隍的規模要遠大于北城隍?!?/p> 南邑城隍廟的儀門一入,一副楹聯便映入眼簾——“到此地回頭緩了,入是非把念省些”,據說此聯是提醒世人,若在世上為非作歹,那么進了這個門一切都來不及了。來到南邑城隍廟的大堂(亦稱公堂),只見城隍爺端坐于殿中間,神態威嚴。左右侍立著文武判官以及千里眼、順風耳。頂上懸掛著“感應”的金字匾額。殿中建筑構成“同”字形,在回廊中還有木雕和泥塑的大小神像200多尊。大堂和后堂由東西廳和護厝環護,在上述主軸建筑西側,還有“三清壇”“星君堂”“功德堂”等附屬建筑。 王建南稱,城隍廟也分級別的,在南邑城隍廟中設有千里眼、順風耳,就代表這座城隍廟的規格屬于較高層次。“據老一輩人說,自宋建廟以來,古代豐州歷任新官到任,都遵照祀典擇日入城隍廟參拜,巡視廟宇的?!?/p> 1998年,南邑城隍廟重建,在動工過程中清理出了五方珍貴的明代石碑記,其中有明弘治七年(1494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的重建碑記兩方;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明隆慶四年(1570年)、明天啟三年(1623年)的重修碑記三方。如今這五方石碑記嵌在廟里東、西兩廂的壁上,它們都具有非凡的文史研究價值。 自宋代以后,各地城隍爺便紛紛被人格化了,很多殉國而死的忠烈被地方封為城隍爺,有的城市則是把名人名流推為城隍爺。如蘇州的城隍爺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爺是文天祥,鄭州的城隍爺是紀信等。不過,豐州南邑城隍廟卻沒有將城隍爺具體擬人化,他依然有著一副神秘的面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