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還以傳統的方式生活,閩南文化以一種活態的形式存在著。(岵山供圖) 古鎮變化喚起 人們的保護意識 在前期準備工作逐步完成后,他的思路也日漸清晰,2011年,他先將整體思路向當地政府提出,在獲得認可后,他開始形成系統、具體的方案。2012年7月,規劃方案正式出爐。當圖文并茂,有數據、有歷史、有未來的一米多高的詳細規劃方案擺在大家面前時,人們震驚了。經過他的梳理,在岵山這個文化深厚的千年古鎮,閩南文化要素齊聚,而且都鮮活地存在著。 其實,一開始,不僅個別工作人員心存質疑,普通百姓更是無法理解他?!斑€不是找個名目,圈一塊地,最終還是要搞房地產,是來賺錢的?!贝蠹业馁|疑,李曉晨心里也清楚,不少朋友還善意地勸他:“想法是美好的,不過難度很大,實現的可能性很小。”對于這些,商海沉浮過十多年、深諳賺錢之道的李曉晨卻說:“我認為值得做就去做,不問結果,也不求回報,就算知其不可,也要為之。”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人意外地發現,這位北京來的教授天天風里來雨里去,寫寫拍拍;人很隨和、虛心,吃住也很隨便;他不知道從哪里帶來那么多專家,專家們都對他們習以為常的古厝、古樹豎起了大拇指,這讓村民覺得很自豪。 說的再天花亂墜,也不如實實在在的變化。慢慢地,大家發現周邊的環境一天天干凈起來,破敗的古厝修整后煥發新機,河流變得更清澈、街市變得更整齊。村民們逐漸開始認識到自己正守著十分有價值的東西,以前大家巴不得把舊房子拆掉建新的,如今他們說:“古厝是寶,多少錢都不賣?!薄拔覀冏嫦蕊@靈了,派李教授來保護古鎮。”岵山鎮黨委書記周伯祥說,村民們淳樸地表達對李曉晨的敬意。 岵山是著名的僑鄉,現存的350多座古厝,大多是中西合璧的西洋大厝,不少年久失修,破敗不堪。得知家鄉正在發生著變化,不少華僑受到感召,紛紛拿錢回來修葺修繕祖厝,有的甚至將古厝捐出來以作研究、陳列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