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秀英,女,漢族,1965年10月生,福建省武平縣大禾鄉賢坑村村民。 30多年來,鄧秀英克服重重困難,精心照顧智障的大伯和精神失常的婆婆,擔起贍養長輩、撫養兒女的重擔,用柔弱多病的身軀撐起了一個瀕臨崩潰的家。 鄧秀英在家煮飯 為了還清丈夫生前留下的10多萬債務,鄧秀英種了3畝地,農活多,還養了100多頭豬。每天,她比婆婆母子倆起得早、睡點晚。早上做好早飯后,再去料理豬場和田里的農活,中午回家煮飯,服侍他們吃完后再去料理豬場和農活……一日三餐,餐餐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她就像個陀螺似的轉個不停。 老人們胃口不好,鄧秀英總會從拮據的生活中擠出一點錢買些好吃的,迎合老人們的口味,不斷地翻新花樣給老人們做飯菜。但凡親戚朋友送點水果、點心之類的,鄧秀英總先讓著婆婆和大伯子,然后是兩個孩子。為了減輕秀英的負擔,婆婆經常拉著智障大伯子鐘林星幫著做飯炒菜。然而,由于他們行動不便,生活自理能力差,好幾次險些發生火災和觸電事故,幸好鄧秀英發現及時。從那以后,鄧秀英總是煮好飯菜讓他們吃好后才去豬場和農田忙活。 【模范語錄】 1、鄧秀英對婆婆說:“家里有我,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就安心養病吧!” 2、鄧秀英對兒子說:“家里都挺好的,你就放心吧。在部隊好好訓練,爭取為我們家爭光!” 3、鄧秀英說:既然是親人,我就要照顧他們一輩子,就算再苦再累,也絕不會放棄這個家。 4、鄧秀英說:因為婆婆沒有養、沒人要,所以我沒有想過改嫁,而是選擇留下來照顧他們。 5、鄧秀英說:我盡一個媳婦的責任,如果這個任務都沒有完成的話,我就對不起丈夫。 【文明網評】 在許多人感覺當今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愈加冷漠的“世風日下”,鄧秀英用厚道、善良、樸實和勤勞,守護著人世間那珍貴的溫度,使我們領略了一種別樣的孝老愛親正能量。 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系的老人,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孩。鄧秀英,就用實際行動,讓“孝老愛親”的美德得以豐富和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