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口大肚缸上下直徑差達90厘米
東南網4月14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陳青松 肖和勇 戴江海 文/圖) 祠堂里供奉一口缸,您沒見過吧。在漳州龍海市翠林村東山自然村,祠堂“龍虎厝”內,就供奉著這樣一口“大肚缸”,遠近有名。
肚子大,皮兒薄,手指一敲,咚咚響,這口“大肚缸”,來歷可不一般,要追溯到明朝萬歷年間,還要牽扯出明朝帝師——大學士林釬[hàn]。
神奇“大肚缸” 皮薄聲音脆
龍虎厝供奉的都是東山自然村里楊氏先祖的牌位。昨日下午,海都記者一進入祠堂,立馬就被“大肚缸”吸引。這缸造型別致,表面很是光滑,“腰圍”特別大。根據目測,缸高約1米,底座直徑約40厘米,缸口直徑卻有130厘米左右。
神奇的,還不止這些。這口大缸,特別薄,記者用2個手指輕輕敲在“肚皮”上,它一下就發出“咚咚”的聲響,聲音清脆,聽起來一點都不厚重。
“這口缸,看著這么大,其實很輕,100多斤,2個人就可以抬起來了”,村民楊先生介紹,這口缸如果裝水,肯定非常好用,但是,自從它放進這祠堂的那一天,壓根就沒裝過水,因為它有著不同尋常的來歷。
記者在祠堂大廳,看到墻上掛著明朝萬歷年間大學士林釬及原配夫人楊氏的畫像。原來,楊氏的牌位就供奉在這里。村民介紹,林釬進京做官之前,曾在榜山鎮翠林村私塾教書,娶了楊氏為妻。
相傳是大學士 送給大舅子的厚禮
“大肚缸”的來歷,現年60歲的村民楊阿丑說,他從小就聽說,這稀罕物件,原是明朝萬歷年間大學士林釬的寶貝,是皇帝賜給這位大學士的。
海都記者查閱漳州林氏族譜發現,林釬是龍溪洞口人,即現今的龍文區藍田村洞口社。“大肚缸”為啥會出現在楊氏祠堂呢?
楊阿丑說,相傳,林釬考中進士,殿試第3名,授翰林院編修,在京城做官。有一年,他的妻子的兄弟——大舅子進京,拜訪林大學士,住了些時日。待大舅子要返鄉時,林大學士執意要送禮物給大舅子。
這位大舅子相中了大學士家的兩口大肚缸。林大學士當即以缸相送,還贈了令旗和寶劍給大舅子。就這樣,這兩口大缸從京城走水路,輾轉運回了龍海。
那為啥祠堂只剩下一口缸了呢?多個村民告訴海都記者,由于年代久遠,他們也說不出個中細節。大肚缸上原來刻有封印,隨著歲月的流逝,也慢慢變得模糊不清了,現在已經完全辨認不出封印的字跡。
說汝知影
林釬,明朝萬歷丙辰四十四年(1616年),林釬考中進士,殿試第3名,任國子監習業,后升為祭酒。當時魏忠賢弄權,林釬被貶,他自知難以在京城存身,便辭官回漳州清貧度日。崇禎即位之后,鏟除閹黨。林釬以原職起用,后授東閣大學士,入內閣。擢為禮部侍郎兼侍讀學士,拜為東閣大學士,后人尊稱“閣老”。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12漳州市龍文區:水清城靚人文明 創城讓城更富美
- 2014-11-26智通天地 道洽人文——漢字之美與書法之魅
- 2014-10-29永定縣國家稅務局:文明創建融入人文關懷
- 2014-10-18《福建家訓》折射歷史人文薈萃 反映福建人民的價值追求
- 2014-10-13廈門集美區實施“三大行動”助人文集美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