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造字方式,給予先民一種“智通天地、道洽人文”的強烈暗示
漢字“立形見意”,其字符系統總體上與事物之間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視覺聯系
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門類,與詩、畫等一起成為國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
書法的形式法則和審美觀念,充滿著辯證精神和人文觀念
編者按
藝術,是開放在人類精神家園的綺麗花朵,是人類思維與創造力的具體表現。她是美好的,能在驚鴻一瞥間激發人們的審美體驗與精神愉悅;她更是智慧的,往往在潛移默化中開啟觀者的思想之門。書法的氣象萬千,繪畫的氣韻生動,詩詞的雋永凝練,曲藝的鮮活傳神……每個門類,都是在悠久歷史中伴著社會演進的腳步成長起來的,凝結著創造者的奇思妙想,也激發著觀賞者的萬千靈感;訴說著自己的個性化存在,也滴水藏海地映現出一個大時代的文明縮影。從本期起,本版陸續推出一批文章,分門別類地加以闡析,和大家共同品味藝術之美、探尋藝術之智。
據我國古代傳說,黃帝時有史官名倉頡,長著四只眼睛,通過觀察自然而創造漢字,其時“天雨粟,鬼夜哭”,可謂驚天地泣鬼神。這當然不是真的,卻至少說明兩點:第一,漢字的造字方式,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視而可識,察而見意”的指事、“以事為名,取譬相成”的形聲、“比類合誼,以見指撝”的會意等,給予先民一種“智通天地、道洽人文”的強烈暗示。東漢許慎作《說文解字》(第一部漢字字典),就把漢字解釋為人們認識社會和理解自然的一個體系。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也認為漢字傳達“天地圣人之意”,并解釋漢字創生的意義說:“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第二,或許因為第一點之故,人們對漢字深懷敬畏之情,并且延續了很長時間,清朝小說里告誡世人“敬惜字紙”,否則來世可能被罰為盲人。這反映了十分重要的社會和文化心理。據前輩學者回憶,解放前在山東等地的公共場所,常常貼有“敬惜字紙”的字樣,可見這并非虛言,而是現實存在的。
戰國時各國“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秦始皇建立大一統王朝之后,推行“書同文”以統一全國文字。值得注意的是,并沒有與之相類似的“言同聲”的政策。為什么?同聲難,同文易。漢字“立形見意”,其字符系統總體上與事物之間存在可理解或追索的視覺聯系,具有一定的客觀性和較強的通約性,比較有利于跨越時空進行信息交流。而以記錄語音為主的字符系統,卻很難具備這一優勢。因此,不論發音差異多大,只要識別出漢字字形,就可能領悟其意義。北方人到廣東、香港或者閩南、臺灣,用方言交流很困難,然而只要寫出字形,就基本沒有障礙了。漢字可以記錄言語,卻又超越言語乃至時空,極有助于以文化育天下的偉業。我國方言眾多,然而地無分南北,時不論古今,文化主脈,千秋一系,沛然而下,浩浩如江河,至今不衰,漢字之功可謂大矣!
立形見意,其“形”必然復雜:點畫種類以十計,部首數量以百計,單字總數以萬計。但復雜而不紊亂,殷商時期的數千單字就已基本形成體系。此后綿延幾千年,歷經多次變化,最終凝定為篆、隸、草、行、楷五種字體。其中有古(篆)、今(隸、草、行、楷)之分,又有主流字體(篆、隸、楷)和輔助字體(草、行)之別。古今、主輔之間,看似差異很大,卻保持了體系的延續性,大多數單字都可以理性地解析其形義淵源以及演變理路。今文字中,隸、楷、行雖然已經失去“視而可識”等直接摹寫自然而來的形體特點,但大多數合體字仍保持以部首統領事物類別等方式,存在“察而見意”的可能。許多部首如“水(氵)”、“手(扌)”、“草(艸)”等所屬之字,讀者即使無法確知其音、義,只要知道部首的意義,仍可大致判斷其物類歸屬。即使是形體變異最多的草書(特別是狂草),許多常用部首和字形也還是有跡可循的,因而歷代流傳至今的草書字跡,大多數都可以識讀。
立形見意使漢字成為方塊字,一字一形,所占空間比較規則,為漢語文學的一些獨特體裁和手法奠定了基礎。以駢文、對聯等體裁創作的文學作品,語句對稱,不僅音美、義美,而且排列形式也非常美觀,至今很難找到相應的外文表現形式。一些具體的文學創作技巧,更是直接依托于漢字字形,如“煙鎖池塘柳,炮鎮海城樓”,上下聯都以“火、金、水、土、木”為部首,“石皮破仍堅,古木枯不死”,將“破”“枯”拆解為“石皮”“古木”。
立形見意,使得漢字造字方法(特別是形聲)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可以不斷豐富自身的字形體系以滿足生活的需要。現在普遍使用的人稱代詞“她”以及許多化學元素的漢語名稱,都是古代所無而近人創造出來的。當然,新造字要求謹慎,但這是另一個問題了。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字的主要呈現方式無非是刻、鑄或寫等,以寫為主。漢字當然也不例外。然而,漢字在視覺形式上具有兩個潛在的特點:一是基本合乎右手書寫的生理習慣;二是可塑性強。前者利于實用,后者利于創造,巧妙集于一身,再加上毛筆等特殊工具,于是形成了文字書寫中的一個“例外”——書法藝術。這是漢字在記錄言語和傳播信息的功能之外滋養出的一朵極其絢爛的藝術之花,不僅與詩、畫等一起成為國人重要的精神生活方式,更堪稱世界藝術之林中獨一無二的奇葩。
書法以簡單的毛筆和墨汁,在紙上塑造點畫和字形,看似極為簡約,卻又發展出極為復雜的技巧。其形式法則和審美觀念,充滿著辯證精神——“虛實”“開合”“遲速”“曲直”等等,而且包含著許多自然和人文觀念——“天覆”“地載”“揖讓”“進退”等等。于是,人們在解讀其意蘊時,角度幾乎無所不及,上通天道,中達人文,下推物理,可謂“大之則彌于宇宙,細之則攝于毫厘”,高遠玄妙而又幽微隱約。
這樣的書寫,貫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朝廷官府的公文、亭臺樓閣的聯匾、名山勝境的摩崖、廟宇冢墓的碑志……乃至朋友之間往來的尺牘,都成為呈現漢字之美的契機。于是乎,甲骨刻工、金文鑄匠、漢碑刻手,雖不知名,而技藝之精湛,殊不遜色于后代大師。漢末魏晉以后,名家輩出,漢魏稱四賢(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唐朝則有歐虞顏柳、顛張醉素,兩宋有蘇黃米蔡……他們所創造的一件件作品,遍布于生活的各種領域,超越了文字基本功能,而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珍品,熠耀于中華文化歷史的長河。幾乎每一處山川,都能看到許多題署,掩映于煙霞樹木之中,為你襄贊景致的華美;幾乎每一座園林,都能看到匾額對聯,懸掛于廊柱屋宇之間,為你闡釋人生或自然的境界;幾乎每一家博物館,都能看到前賢精美的作品,為你展現文化的典雅……面對這些,你不能不由衷感嘆:多么富于智慧的創造啊!
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為什么漢字文化圈中的日本、韓國等國家會在中國的影響下發展出本國書法藝術(日本叫書道,韓國稱書藝)?為什么畢加索會自稱如果生在中國他將會是一個書法家?為什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把書法列入人類文化遺產名錄?為什么教育部會在2011年將書法課列為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歸根結底,理由都是:超越一般文字書寫行為的漢字書法藝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門類。
印刷術發明之后,宋元雕版工匠以書法名家風格為藍本,把幾千年發展而成的漢字字形之美和書法藝術之光,發展為宋體、仿宋、楷體等多種雕版印刷體,并印制了大量美輪美奐的版刻書籍。這些書籍現在都已經是絕世珍品,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葛思德東方圖書館甚至為此舉辦“書法與古籍”特展,揭示雕版印刷字樣與書法藝術的密切關系。
遺憾的是,近代以來漢字蒙受了近百年的奇冤,先是被指責為國家衰落的罪魁,后又被指責為不適應信息技術。但是,以王選先生為代表的科學家,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徹底擊破了這些指責。漢字從此馳騁于信息技術之海,絲毫不遜色于其他文字,甚至還有過之。
有理由相信,伴隨全球范圍內漢語熱的興起,漢字以其充滿智慧的身形,直掛云帆,負載深厚的中華文化,終將普濟四海,通達五洲。
(葉培貴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教授)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