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任辛亥革命紀念館館長、今年68歲的李厚威,回憶起開館盛況仍激動不已。“那天上午,習近平同志來剪彩,下午他又帶了一批客人來,并親自講解。開館一個月內,他來了三次,重視程度前所未有。”
搶救林覺民故居,在當時引發了一場文保“大震蕩”。也就在那年,福州啟動實施了多項全省乃至全國首創的緊急保護措施,首次對全市64處名人故居、歷史紀念地和代表性建筑,比照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予以掛牌。“到1992年1月,這64處場所全部掛牌。至此,過去沒有覆蓋到的、沒有列入文保單位的文物點都得到了保護。”黃啟權說,此舉成為全國首創。
同一時期,福州市啟動修復的還有林則徐系列遺跡。林則徐,世界禁毒先驅,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福州是林則徐的故鄉,是他出生、求學、成長以及晚年退養之地,也留下了一系列與他相關的珍貴遺跡。1995年6月3日,林則徐銅像在白湖亭落成。同年10月啟動維修林則徐墓地。1997年3月,林則徐出生地暨幼年讀書處開工修復,6月30日竣工,7月1日開放。時間之短,令人贊嘆。
做好文保工作,需要人力保證。1991年,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編制從3人增至13人,市文物考古工作隊從無到有。畢業于廈門大學考古專業的林果,成為首任考古隊隊長。
“市考古隊是1992年1月成立的,當時多個部門都在合并或精簡,而考古隊卻逆勢成立,至今仍是全省唯一具有法人地位的考古隊。”林果告訴記者,考古隊成立以來,在文物搶救、保護、管理、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基礎性工作,也為后來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開發以及“海絲”文化遺產保護及聯合申報“世遺”立下功勞。
“當年市委、市政府解決文物事業的‘四個一’,值得稱道!”采訪中,眾多文物工作者都表達這樣的心聲。“四個一”是什么?黃啟權對此作了解釋:
——一個局。1995年6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正式成立,作為市直二級局,人財物相對獨立,定編20人。福州在全省最早成立文物局,比省文物局成立還早,在全國同類城市中也算比較早的。
——一個隊。建立福州市考古隊,1991年6月正式成立,定編8人。20多年來,福州市考古隊在多個考古領域創下輝煌業績,特別在西沙水下考古、“南海一號”沉船遺址、平潭“碗礁一號”等水下考古發掘工作,成果豐碩。
——一顆印。從1992年開始,城建項目立項時需要征求文物部門的意見,加蓋市文管會(后改為市文物局)的印章。
——一百萬。過去,福州全市每年的文物修繕經費只是從城市維護費中列支8萬元,1991年3月現場會議定,從當年開始,此項費用每年市財政撥款100萬元,以后逐年增加。
保護文物,法治保障是根本。在黃啟權收集的資料中,記者看到了一份會議紀要,上面寫著《1991年為加強文物保護工作要辦好7件實事》,其中就包括“修改《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這項工作。
“類似立法當時在全國都沒有先例,要寫什么,怎么寫,這讓大家摸索了好多年。”當時在市政府法制辦工作、條例草案執筆人陳公文說,1995年6月,市政府法制辦擬出了較為成熟的初稿,此后多次公開征求意見。
經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1997年2月4日,歷時8年、15易其稿的《福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頒布施行,成為全國第二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地方性法規。由于許多措施在全國具有開創性,法規受到了國家文化、文物、建設部門的高度肯定。
“這項法規不長,就24條,但每條都很管用。”全程參與該項立法的市人大常委會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官君璧說,立法針對我市實際,將文保“四個一”等好做法吸納其中。法規還賦予人大監督權,依法保護,福州市的大致歷史風貌得以保留至今。“這樣的成果,得益于這部法規的貫徹實施。”
2002年5月,時任市文化局調研員曾意丹的專著《福州古厝》公開出版。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欣然為該書作序:“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的優良傳統。……我曾有幸主持過福州這座美麗古城的工作,曾為保護名城做了一些工作,保護了一批名人故居、傳統街區,加強了文物管理機構,增加了文物保護的財政投入。衷心希望我的后任和全省各個歷史文化名城的領導者比我做得更好一些。”
這段話語重心長,今天讀來仍然令人心潮澎湃。這,也已成為歷屆市委、市政府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接力傳承。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03-25組圖:老港口 海洋文脈成就文化社區
- 2012-02-21羅城是“防火墻” 保福州文脈形成
- 2011-11-28榕城文脈發新枝——福州建設“文化強市”紀實
- 2011-11-14傳承千年文脈打造文化強區 推動鯉城文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