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求是》雜志第17期刊發省委書記尤權的署名文章《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本報今日予以轉發,敬請關注。
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樞紐
尤 權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統攬全局、順應大勢作出的戰略決策,是承貫古今、連接中外、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偉大事業,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支持。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發祥地和我國最早對外開放的省份,要抓住機遇、主動融入,發揮優勢、積極作為,為建設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美好世界做出積極貢獻。
一、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著眼世界大局、面向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為泛亞區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更為福建發展提供了難得機遇,對于深化區域合作、促進亞太繁榮、推動全球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構建全方位開放格局、促進沿線國家共同繁榮的戰略選擇。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區域經濟一體化加速推進,各國間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迫切需要加強國際合作,推動全球經濟共同發展。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利于加強我國同沿線國家的經貿聯系,進一步拓展開放合作的廣度和深度,打造具有巨大潛力的海上經濟大通道,構建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助于增進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共識、互利共贏,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命運共同體和利益共同體,營造我國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
拓展區域發展空間、加快轉型升級的深遠謀劃。我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東部地區作為我國經濟率先發展地區和改革開放先行區,經過多年快速增長,正處在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亟須突破資源、能源、環境等瓶頸制約,在新起點上加快科學發展。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利于統籌好陸海資源,進一步拓展我國東部地區經濟發展的腹地與市場,促進區域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東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轉型升級,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為我國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進一步加快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福建發展的條件和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力、土地和出口拉動等紅利正在減弱,特別是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增大,外部市場空間收窄,迫切要求以開放促進改革,以開放加速發展,激發發展內生動力。主動融入和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有利于進一步拓展福建與沿線國家在港口航運、海洋能源、經濟貿易、科技創新、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全方位合作,為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上推動福建科學發展跨越發展開辟重要平臺。
二、福建融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優勢明顯、潛力巨大
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是連接臺灣海峽東西岸的重要通道,是太平洋西岸航線南北通衢的必經之地,歷史輝煌,區位獨特,優勢明顯,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歷史淵源深厚。福建的區域發展史,就是中原文化與海洋文明不斷融合發展的歷史。從漢代迄隋唐,伴隨著中原漢人不斷南遷入閩,福建沿海得到了進一步開發,福州、泉州與海外貿易往來日益頻繁,逐漸成為我國對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唐代中期,泉州已與廣州、交州、揚州并稱為“全國四大通商口岸”。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達至頂峰,泉州港成為“東方第一大港”,與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泉州也因此成為我國獲聯合國認定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明代前期,福州港取代泉州港的官方港口地位,鄭和從長樂太平港開洋遠航七下西洋;明朝中后期,漳州月港作為我國唯一合法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在目前六省九市聯合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捆綁申遺計劃中,福建的福州、泉州、漳州均列其中,是申遺城市最多的省份。
人文優勢突出。福建是我國著名僑鄉,也是臺灣同胞主要祖籍地。現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人華僑有1 200多萬人,其中80%集中在東南亞,東盟國家2000多萬華僑華人中有近1000萬人祖籍福建,臺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占80%。福建具有濃厚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底蘊。鼎盛時期的泉州,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東南亞諸種文化和宗教在這里廣泛傳播,成為一個多種宗教、多種民族和多元文化融合并存的城市,目前泉州的阿拉伯后裔有5萬人,阿拉伯國家對泉州有一種親緣感般的認同。1991年泉州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全球首個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2013年又與日本橫濱、韓國光州一道當選為首屆“東亞文化之都”。“海神”媽祖在臺灣、港澳和東南亞華僑華人中有廣泛信眾。福州、漳州等地也都有豐富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遺存。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經過20多年來的挖掘弘揚,不僅成為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時也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的歷史記憶。
基礎條件扎實。福建海洋資源豐富,海域面積達13.6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3324公里,擁有眾多優良港灣,是拓展中國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合作的重要區域。對外交通近年來得到巨大改善,現有廈門、福州等5個民用機場,1 14個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7條出省鐵路、9條出省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產業發展長足進步,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和產業集群輻射帶動力日益增強。對外經貿不斷拓展,2013年福建與東盟雙邊貿易額達242.9億美元,東盟已成為福建第二大貿易伙伴、第四大外資來源地和第二大對外投資目的地,未來合作空間更加廣闊。人文交流合作密切,福建與東南亞各國在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取得明顯成效。
三、著眼全局、腳踏實地,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福建在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中,應承接好商貿人文的歷史輝煌,發揮好“海上海外”的特色優勢,以東南亞為重點,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結合、經濟合作與人文融合并重,努力打造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互聯互通的重要樞紐、經貿合作的前沿平臺、人文交流的重要紐帶。
突出互聯互通,加快對外通道建設。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加快推進海陸空及信息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通陸達海的重要節點。
加強與東盟國家在港口碼頭、物流園區、集散基地和配送中心等建設管理方面的合作,加快建設廈門東南國際航運中心,集中力量推進重點港區建設,著力打造國際集裝箱干線港、區域性郵輪母港。統籌布局空港建設,加快推進廈門、福州機場增擴建和臨空經濟園區發展,增開至東南亞、南亞等國際航線,構筑便捷高效的航空網絡。加快重點鐵路和高速公路建設,鼓勵發展海鐵聯運,進一步暢通福建沿海連接長三角、珠三角的陸上通道,著力打造服務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重要出海通道。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網絡設施建設,搭建面向東盟國家的跨境電子商務及物流信息共享平臺,完善口岸通關機制,促進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區域信息互聯互通、貨物通關和人員往來便利化。
突出重點區域,深化多元貿易往來。重點拓展與東盟的經貿合作,積極開拓南亞、西亞、非洲東海岸等印度洋沿岸地區新興市場。打造貿易合作基地,探索設立中國(福建)自由貿易園區,推進重點商品出口基地、福建商品市場和商貿園區建設,積極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務實辦好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博覽會、沿線國家福建商品展,鼓勵和組織企業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以及有關國際性博覽會、展會,深化貿易合作。拓寬雙向投資渠道,引導外資投向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節能環保等領域,積極吸引世界500強企業和全球行業龍頭企業來閩投資,引導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在境外建設經貿合作區,打造商貿物流、原材料生產加工及傳統優勢產品生產等基地,形成雙向投資新格局。拓展勞務合作領域,擴大境外工程承包、海洋運輸、現代漁業等優勢領域勞務輸出規模,爭取率先開放對東盟、非洲的勞工輸入,開辟勞務合作新領域。深化閩臺經貿合作,落實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及后續協議,推動福建口岸與臺灣關貿網絡全面對接,吸引臺資企業借道福建拓展東盟出口市場,實現互利雙贏。
突出海洋特色,提升產業合作水平。加快建設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深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合作,推進產業發展高端化、集群化、國際化。優化產業合作布局,拓展糧食、食用菌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現代農業合作,推進石油化工、機械裝備、建筑建材等先進制造業項目對接合作,推動能源、礦產等領域勘探開發與建設合作,推動媽祖文化旅游勝地、媽祖信眾朝圣島建設,聯合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旅游經濟走廊和環南海旅游經濟圈,加強與境外金融機構的雙邊、多邊合作。加強海洋開發合作,推動設立“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加快建設馬尾“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馬尾東盟海洋產業園等,加快建成一批境外遠洋漁業生產基地、冷藏加工基地和服務保障平臺,加強海洋科技創新、環境保護、聯合執法、安全救助等領域國際合作。創新產業合作模式,加快規劃建設產業合作園區、跨境經濟合作區和跨境經濟走廊,探索福建與東南亞國家互設“南洋產業園”或“海絲產業園”等“兩國雙園”模式,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
突出僑臺優勢,推動人文深度融合。充分發揮僑臺特色優勢,在民心相通上多下功夫、多做貢獻。進一步加強與海上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政府間交流合作,相互增設一批友好城市,推動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國際文化交流基地、多邊商務理事會,構建政府間多層次常態化交流合作機制。進一步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充分挖掘海上絲綢之路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舉辦各類交流研討活動,組織大型舞劇“絲海簫音”等文化精品創作和對外展演,拓展與東南亞國家教科文衛體全方位交流合作,加大福建海上絲綢之路宣傳推介,提升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影響力和中國福建形象。進一步凝聚僑心、僑智、僑力,深化青年、智庫、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友好交流,積極拓展與僑團商會聯系交往、與東南亞國家閩籍社團聯系合作,拓展民俗、宗教、宗親等民間交流往來,推動社會人文的深度融合。進一步發揮平潭綜合實驗區先行先試作用,加快經濟、社會、行政管理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爭取率先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促進兩岸經濟全面對接、文化深度交流、社會融合發展,努力構建兩岸同胞向往的幸福家園。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8-19泉州牛肉羹打動《舌尖2》劇組 曾是“海絲”印記之一
- 2014-08-14泉州9月底文萊辦展秀“海絲” “鄭和船隊”將亮相
- 2014-08-08泉州十大“海絲故事”:萬里奔波 尋回奇楠沉香
- 2014-08-04友好往來千年綿延 泉州文萊年內將合辦海絲展覽
- 2014-07-23300年專注“海絲舶來品” 永春獲稱“中國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