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十大“海絲故事”:萬里奔波 尋回奇楠沉香
海絲故事NO.6 一縷香
萬里奔波 尋回“香料中的鉆石”
林文溪展示珍貴香料
東南網8月8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徐錫思 謝楊 文/圖)宋朝末年,一個名叫蒲壽庚的阿拉伯大商人,壟斷泉州香料海外貿易近30年。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惱怒蒲氏家族跟元朝結盟,對其流放和追殺,蒲氏后人分崩離析,其中一脈避居永春,繼續靠祖傳技藝扎根謀生。
今年7月,永春縣正式掛牌“中國香都”,這與“海上絲綢之路”又有哪些淵源?要解開這些謎團,我們從一個永春的香道傳人,只身前往越南尋香的探險之旅,可以窺見一二。
香緣
作為永春達埔興隆香坊的第三代傳人,16歲的時候,林文溪已經能夠聞香識物。“鼻子靈還不夠,要對各種配方非常熟悉。”林文溪心里記著的無數配方,都是幾百年來的家傳積累。
2012年,冬至前一天,當代詩人余光中應邀品鑒了林文溪的香,欣然題詞:“永春篾香的工藝極其難得,聞名遐邇。你的香品讓人聞了之后,心曠神怡,修心養性。”
能受到文壇大家的認可,林文溪頗為得意。70年前,也是他家的香,還打動過弘一法師。“那是1939年,弘一法師到蓬壺普濟寺靜修,經過達埔漢口,被一家香坊吸引,正是我家先祖的香坊。”林文溪說,當時,大師一進門,便雙手合十,連呼“施主興隆!佛祖尊榮!”得此福緣,家里從此把香坊取名為“興隆”。
這么好的香藝從何而來?林家并不居功。“宋朝末年,阿拉伯大商人蒲壽庚家族,壟斷泉州香料貿易近30年,后來被明朝官方流放,其中一脈到了永春達埔,在漢口村安家。”林文溪說,制香工藝是蒲氏后人的傳家之寶,但逐漸外傳,成了當地一門特色產業,他只是受益者之一。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相關新聞
- 2014-08-04友好往來千年綿延 泉州文萊年內將合辦海絲展覽
- 2014-07-23300年專注“海絲舶來品” 永春獲稱“中國香都”
- 2014-06-09商賈如流福州城—尋訪福州“海絲”老地名(組圖)
- 2014-05-22“海絲”申遺考察點調整為18個 將進行專項保護
- 2014-05-21海絲起點泉州驚艷亞信峰會 四分鐘演繹“光明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