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船浦、上渡:
洋行林立船舶密集
“走馬倉前觀走馬,泛船浦內看番船”,這是老福州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諺語。
明代,不少福州人出海從事海上貿易。番船指的便是運送洋貨的船舶。據《閩都記》記載,當時去海外的福州人里有阮、芮、樸、樊、郝等姓。他們在外娶番婦生子,很多人就乘坐番船攜親歸國,輕巧的番船甚至可以直接駛入閩江,停靠岸邊。但按照當時政府規定,番船入境,須經地方官署允許,停泊在哪里也要政府指定。
據《藤山志》,明弘治年間,福州督舶鄧太監收了洋人的好處,選擇閩江深水處,提供給外來的番船停泊,始名“番船浦”。后因“番”和“泛”在福州方言中音近,人們漸漸稱之為“泛船浦”。泛船浦包括如今的閩江大橋以南,觀海路、朝陽路以北地域。一時間,寬闊的江面上桅桿林立,船舶密集。
“洋務運動”興起后,泛船浦不僅外國船只多,中國船只也不少。從咸豐三年(1853年)起,由于太平天國阻斷了武夷茶葉傳統的出口商路,外商開始從福州直接出口茶葉。很快,福州港貿易大振,洋船驟多,閩海關稅務司署也設在了泛船浦。這里的洋行和倉庫多了起來,如英國的怡和、太古以及美國的美孚等,很快形成一個西起觀音井、東到怡和碼頭的洋行聚集區。
與泛船浦相隔不遠的上渡,從唐代起便是一個重要的渡口。在北宋元祐以前,倉山的居民要到閩江北岸,都要在這里呼渡。
據記載,穿過上渡境內的洋洽河,在舊時全程可通航25噸船舶。閩江上游的大批木材以“放排”的運輸方式,先集中于上渡一帶的水塢中,經過粗加工,再銷往省內外及國外。清康熙年間解除海禁后,上渡逐漸成為福州主要的木材集散地。商人們紛紛來此開辦木材加工廠,產出的木材制品除銷往上海、天津外,還出口日本及東南亞。
如今的泛船浦與上渡周邊,已成為成片的居民住宅區。雖然渡口已經消失,但江岸邊的景色依舊動人。根據相關規劃,煙臺山歷史文化風貌區、公園路歷史建筑群和馬廠街歷史建筑群,將打造成以居住、文教功能為特色,集文化休閑、創意及旅游為一體的近現代歷史文化風貌片區。再過幾個月,江心公園的改造就將完成,一座保留江心島原有生態環境,集休閑、觀光、文化、健身于一體的森林型生態島嶼公園,將呈現在市民眼前。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22“海絲”申遺考察點調整為18個 將進行專項保護
- 2014-05-21海絲起點泉州驚艷亞信峰會 四分鐘演繹“光明之城”
- 2014-05-12泉州南音:隨“海絲”漂洋過海的唐宋音樂遺響
- 2014-05-04福州曾是全國絲綢紡織中心 系“海絲”重要始發港
- 2013-12-20泉州絲綢畫法國連軸展 巴黎大皇宮展示海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