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海絲申遺考察點都將專項保護
新一輪文物環境整治將啟動;申遺考察點名單做過“一減三增”調整,本報為您解讀
來遠驛遺址
東南網5月22日訊(海峽都市報閩南版記者 陳麗娟 黃謹 文/圖)近日,泉州市政府召開“海絲周邊環境文物保護和管理”專題會。海都記者獲悉,“海絲”申遺考察點名單有過一輪調整,一減三增,現為18個。
一減,是指老君巖。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介紹,由于老君巖的道教影響力主要在國內,體現中外文化交流不多,此次調整將其刪除。
三增,分別是宋代“海關”市舶司遺址、接待外賓的來遠驛遺址及與刺桐緞緊密相關的清白源井。三個考察點均在泉州市區。
專題會透露,新一輪的“海絲”文物整治將啟動,18個文保單位都將設置專項保護規劃,并建立長效管理機制,九日山、洛陽橋周邊違章建筑要盡快完成整治。
昨日,海都記者逐一走訪新增的三處考察點,為您揭曉它們與“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淵源。
探訪
來遠驛:專門接待外賓 民間稱其琉球館
來遠驛在聚寶街的南端,一個叫“車橋頭”的地方。
車橋頭的名字由來,與海商貿也有關系。它曾是刺桐港與陸地連接的交通要道,為方便中外商貨起卸吐納,解決運輸繁忙,特架設一橋,車從橋上通過,故取名車橋頭。
來遠驛舊址,現在是一座閩南紅磚古民居,外墻上一塊牌匾,上書“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古城示范區”,簡短地介紹“來遠驛舊址”。舊址斜對面設有一座石碑。
來遠驛是古代掌管接待外國來客的官署。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發達,明初實行海禁,朝貢成為唯一合法的外貿方式,明永樂三年(1405年)在車橋村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等國的外賓,附近設“進貢廠”以儲貢品。
據記載,古代泉州與琉球交往頗深。琉球原是中國明、清兩朝的藩屬國,明、清兩朝均派遣使臣對琉球諸王冊封。因來遠驛多為琉球人居住,民間還將此處稱為琉球館。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賜福建36姓家族移民琉球,這36姓大多來自泉州、福州。明成化年間,泉州來遠驛“琉球館”遷往福州,改名叫“懷遠驛”。
兩年前,還有50余名日本沖繩游客特地來泉參觀來遠驛遺址,回來看看祖先住過的地方。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22宗教石刻見證泉州“海上絲路”歷史
- 2014-05-15福州系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 已入申遺預備名單
- 2014-05-05石進全:十幾年如一日堅守在“海上郵路”崗位上
- 2014-02-24連江兩車相撞一車墜海 上百村民忙救人拉車
- 2014-02-08七年春節堅守海上漁排連續“零發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