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杭全景
上下杭:
馬可波羅筆下的國際商港
福州四中留存著一塊寫有“全閩第一江山”字樣的石碑。此山指的是大廟山。
北宋以前,大廟山邊的上下杭,還只是閩江的一片水域。據《閩中記》載:“昔閩越王余善(無諸后裔)于此釣得白龍,以為神瑞,遂于所坐處筑有壇臺,臺上可坐百余人,俗稱釣龍臺。”因位于福州古城之南,壇臺又被稱為“南臺”;大廟山前的水域稱“南臺江”,簡稱“臺江”。
經過多次洪水汛期大潮的沖刷,大廟山周邊出現了幾座沙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沙洲的面積不斷擴大,竟形成了陸地,這便是“上航”和“下航”。在古代,“航”和“杭”音義相通,有民謠這樣唱道:“龍船扒出后田口,船工運貨上下杭。”
上下杭的運貨集散碼頭形成后,沿岸商店和民居越來越多。這里水運便捷發達,到元朝,連洪山橋至西門街一帶的商市也紛紛搬了過來,閩北土特產皆集中于此。上下杭行棧林立,商賈云集,經營的物資達數百種,商品銷往全國甚至東南亞。
元代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途經福州時,這樣描述在臺江一帶看到的貿易盛況:“有一條大江穿城而過。江面寬1.6公里,兩岸簇立著龐大、漂亮的建筑物。在這些建筑物前面停泊著大批船只,滿載著商品,特別是糖,因為這里也制造大量的食糖。許多商船從印度駛達這個港口。印度商人帶著各色品種的珍珠寶石,運來這里出售,獲得巨大的利潤。”
清末,隨著商業的極度興盛,上下杭聚集了許多經濟界的名人,曾興建了14座同鄉會館,孕育了早期的物流業,這里成為老福州的經濟商貿中心。
如今的上下杭,古老的街巷正在經歷一場新的嬗變。未來,上下杭將打造成以居住、商業、旅游、文化等復合功能為主,以“商會文化”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街區。除恢復原有河坊筑堤的建筑形態和三捷河傳統風貌外,還將展示上下杭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5-22“海絲”申遺考察點調整為18個 將進行專項保護
- 2014-05-21海絲起點泉州驚艷亞信峰會 四分鐘演繹“光明之城”
- 2014-05-12泉州南音:隨“海絲”漂洋過海的唐宋音樂遺響
- 2014-05-04福州曾是全國絲綢紡織中心 系“海絲”重要始發港
- 2013-12-20泉州絲綢畫法國連軸展 巴黎大皇宮展示海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