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躍堅的獨腳鶴拳獨具一格
68歲的林水河打起拳來功力不減
開欄語
日前,漳州市政府公布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共27人(7類20個項目),第四批傳承人名單分類涉及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傳統美術七大類,其中包括燈、南靖土樓閩南山歌、獨腳鶴拳、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南靖提線木偶戲、漳窯(米黃色瓷)傳統制作技藝、漳州水仙花雕刻技藝、古琴傳統制作技藝、南勝麻棗制作技藝等項目,從今日起,導報從中選取幾項較精彩、鮮為人知的非遺項目,讓大家一飽眼福。
東南網4月15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沈華鈴 張偉華文/圖)像一只白鶴,飛舞長空,以鶴為形、以形為拳……近日,漳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單公布,68歲的林水河和55歲的洪躍堅成為市級非遺“獨腳鶴拳”的代表性傳承人。
4月13日,在位于薌城區農業局內的漳州市武術協會白鶴拳分會訓練基地,林水河、洪躍堅兩位漳州白鶴拳大師,向導報記者展示了有清代白鶴拳活化石之稱的“獨腳鶴拳”的武術魅力。
淵源:清代白鶴拳的活化石
扎馬步、氣沉丹田、出拳……在訓練基地內,林水河和洪躍堅分別展示“獨腳鶴拳”,一拳一掌間充滿了爆發力,虛實步頻繁轉換使得拳法看起來更加精彩,讓人不禁想起黃飛鴻、葉問等功夫大師。
讓人吃驚的是,林水河已經是68歲的老者,而洪躍堅也已55歲。他們分別是漳州市武術協會白鶴拳分會的會長和副會長,都是漳州捷元堂獨腳鶴拳的第四代名師、主要傳承人,從小習練白鶴拳。
什么是“獨腳鶴拳”?原來,它是白鶴拳的一種,而白鶴拳則與太祖、羅漢、達尊、行者諸拳一并稱為少林五祖拳。林水河說,白鶴拳最早在泉州永春縣發揚光大,廣傳四方,光緒年間,永春白鶴拳師張蒼榮來漳州定居,創立捷元堂傳播獨腳鶴拳,后由張楊華將此系拳法發揚光大。而歷經時代變遷,獨腳鶴拳、雙枝鶴拳、半猴鶴拳等流派在永春祖地已失傳,卻獨存于漳州。
漳州市武術協會副秘書長、白鶴拳分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山亭對白鶴拳頗有研究,他介紹,1925年,漳州捷元堂第二代宗師張楊華主持“漳州精武體育會”教學,1937年,在龍溪國術館組織訓練“閩南抗日大刀隊”,傳承弟子數萬人,使得漳州成為閩南白鶴拳重鎮。
流傳:與詠春拳的淵源很深
隨著影視劇的傳播,黃飛鴻的洪家拳、葉問的詠春拳都已聞名世界,山亭說,其實,白鶴拳與洪家拳、詠春拳等都是有淵源的。
在1981年香港袁和平導演的黃飛鴻影片《勇者無懼》中,廣東洪家拳宗師黃飛鴻拜的中堂靈位正是“白鶴仙師神位”。另外,廣東洪家拳和漳州白鶴拳有相似的套路,拳風也有相似的風格,“或者可以這樣認為,廣東洪家拳的形成過程是從永春白鶴拳開始,再演變到漳州朝元派雙枝鶴拳,最后演化為今天的廣東洪家拳”。
而詠春拳的起源有多種說法,其中一種說法就是始創于永春縣,是白鶴拳轉化而成的。山亭認為,從拳架技法外形上看,詠春拳比洪拳更接近福建白鶴拳。
上世紀初開始,漳州白鶴拳又先后傳入臺灣、香港、汕頭等地,并在當地繁榮發展。“白鶴拳,就中國武術而言,也不過是小家碧玉,但它入漳以來伴隨著兵荒馬亂,在戰火中燦爛綻放,交融和沖擊著臺灣海峽兩岸的閩臺、閩粵、閩客文化,生生不息。”
振興:登上央視展現白鶴風采
習練白鶴拳既有練武健身的功效,也有攻防技擊的價值,內涵樸實而又豐富,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訓練基地,其中不乏六七歲的小孩。“因為文革,白鶴拳在漳州中斷了幾十年,而在香港十分輝煌,后來我們在與他們交流的時候發現了差距,意識到我們有責任重振漳州白鶴拳。”林水河說。
2012年,漳州市武術協會白鶴拳分會成立,以捷元堂傳人為班底的漳州白鶴拳同仁組織籌建了“漳州市武術協會白鶴拳分會”。
兩年來,林水河、洪躍堅等人帶領白鶴拳分會開展了不少交流活動,如2012年6月舉辦漳州、寧德、香港、臺灣四地鶴拳同仁參加的“漳州鶴法暨站派南拳匯演”,同年參加第四屆海峽論壇海峽兩岸武術大賽,同年還赴泉州參加第六屆南少林華夏武術大賽、赴黃山參加第五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2013年,白鶴拳分會又參加兩岸四地“土樓論拳”搏擊爭霸賽表演,還赴泉州參加世界閩南文化節海峽兩岸傳統獅陣大匯演,參加國際南少林武術邀請賽;2013年,央視《天涯共此時》節目播出《功夫中國白鶴拳》,就邀請白鶴拳分會榮譽會長李剛介紹白鶴拳的技法特點和淵源。在2013年首屆福建省傳統武術爭霸賽中,年僅8歲的小隊員梅雪奪冠。
“武術是在斷斷續續中傳承與發展的,這幾年漳州白鶴拳算是步入穩定期,經過大家的努力,習練白鶴拳的人越來越多了。”林水河欣慰地說。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4-03-24珍視非遺就是善待文化
- 2013-12-31《陳三五娘》申報國家級非遺 讀者建議重新拍成電影
- 2013-12-30“非遺”生命力在于后繼有人
- 2013-12-30“非遺”生命力在于后繼有人
- 2013-12-30傳承珠算“非遺”是我們的神圣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