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把我國的珠算正式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中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這個消息一下子激起了筆者的記憶。記得小時候有專門的珠算教材和珠算課,我們讀小學的時候總是背著一個算盤去上課。老師在上面掛一個大算盤,然后要求我們按照“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四去六進一……”這樣的口訣撥弄算珠,還有專門的作業。不僅如此,生活中,珠算的作用和地位無可替代,銀行自不用說,村里、單位甚至家庭也都備有算盤。珠算也滲透到了文化中,比如生活中有很多俗語都和珠算有關,如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一退六二五等等,不一而足,豐富了語言。
可尷尬和遺憾的是,在申遺成功的今天,珠算的計算方式在和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甚至其名稱也在和我們的記憶相背而行。生活中連買菜老太太也在用電子秤了,中小學生更是夸張得甚至連個位數的加減也習慣性地用計算器了。就是說在當下,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在現在和將來正確對待珠算這個剛剛成為“非遺”的新鮮而又陌生的文化。
筆者以為應該傳承和保護,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我們應該樹立保護珠算的理念。理念決定行動。這個道理和文物保護是一樣的,如果樹立了保護文物的理念,那么在搞建設的時候發現文物就會忍受經濟損失保護文物,反之就會以影響工程進度、造成經濟損失為由對文物的損失置若罔聞,肆意破壞。珠算亦然。毋庸諱言,從珠算的使用價值看,隨著近幾十年來計算器以及附著在包括手機在內的現代通訊等工具上的計算設備的無處不在,加上珠算的計算速度和攜帶不便等因素,相對而言其作用似乎越來越小,使用空間也越來越窄。可是,珠算不只是一種計算的工具,而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如同越劇等文化一樣,不完全以是否還在普遍使用為標準來衡量其作用——況且其使用價值還是有的——自然也不應該讓其自生自滅。今天申遺成功了,說明了世界對中國珠算這項古老而神奇的創造的認可,我們更不應該妄自菲薄或者以其使用價值如何來決定其命運,而是應該以傳承甚至拯救的理念來善待珠算,這也是對歷史和世界負責。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30“南藝教授被撞放棄索賠”樹道德標桿
- 2013-12-30解決讓座問題不能寄望于道德綁架
- 2013-12-30完善道德“生態系統”
- 2013-12-30志愿服務彰顯社會道德力量
- 2013-12-30貼心幫扶道德模范讓好人有好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