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華的面塑作品深受市民喜歡
核心提示
栩栩如生的孫悟空、豬八戒,足可以假亂真的玫瑰花、小兔子……如果不是現場看到,也許你不會相信,這是用面粉捏出來的。近日,記者走訪中國傳統民間面塑藝人張建華先生,了解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面塑目前的尷尬處境。
泉州晚報訊(記者 吳志明 陳曉東 文/圖)
面塑40載
選擇泉州安定下來
在今年“東亞文化之都·2014泉州”開幕系列活動中的西街音樂節文創集市傳統工藝展示區,記者發現,來來往往的大人小孩,無不為張建華嫻熟的技藝和千姿百態的人物形象傾倒。近日,記者來到張建華租住的地方。他介紹,他是河南周口市人,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的傳承人,今年58歲。他五六歲就開始跟著爺爺學捏面人,十七八歲開始四處賣藝,因為生意不好,很多地方他要么待一兩個月,要么一個星期就離開了,1998年到泉州后,才算穩定下來。
剛到泉州時,他四處走街串巷,2007年開始才慢慢在府文廟廣場固定下來。現在每逢周末,他就到府文廟擺攤,“生意好的時候一天有100多元,不好的時候只有幾十元。平時也會接些活,比如做做廟里的祭祀用品、酒店菜品裝飾等,僅夠維持生活吧。”
據張建華介紹,捏面技藝在河南、山西、山東等地都有,以前會做的人很多,現在越來越少,因為收入低,很多人都轉行了。在他家鄉,因為收入低,很多會面塑的人都到大城市去了。
搓揉切刻
捏出四大名著人物
張建華介紹,面塑實際上就是“饃”,用糯米粉和面加彩后,用手指和小刀、小篦子、竹針等,通過壓、按、點等手法,塑造出點、線、面等造型元素組成的各種小型工藝品,包括動物、植物、人物等。
他當場向記者展示捏面人的過程:打開工具箱,里面是各種各樣的工具,還有九小袋不同顏色的面團,經過捏、搓、揉、掀,再用小骨刀靈巧地點、切、刻、劃,不出10分鐘,一只活靈活現的小白兔就形成了,“雙手”還抱著一個胡蘿卜,胡蘿卜上的葉子還翠綠翠綠的。
據悉,到目前為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里的主要人物,張建華都捏過了,這些造型都已經儲存在他的腦袋里。“這些面塑干了后,幾年也不會壞掉。不像橡皮泥,干了會壞掉。”
期待傳承
捏面技藝能進校園
采訪中,張建華提到,他的兩個孩子都在泉州打工,但都不學面塑,“都覺得這個沒有前途,來錢慢。”
記者問及以后這門技藝怎么辦?他憂慮地說,可能會失傳,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市場。他說,他被聘請到晉江紫帽職業中專培訓基地上課,那些孩子,不管是小學五年級的,還是初中高中的,都對這門技藝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其實這門技藝只要掌握了技巧,學起來很快。”他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出臺政策,讓捏面人這門技藝可以像泉州南音、李堯寶刻紙等技藝一樣,走進學校的大門,“這樣,即使我們老了,這門傳統的技藝也不至于失傳。”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20南安碼頭鎮舉辦“家風傳承教育”專題講座
- 2014-03-18漳繡:堅守中走出傳承困局
- 2014-03-11校園道德講堂“傳承雷鋒精神 續寫身邊感動”
- 2014-03-04傳承正統南音遠赴越南授課 蔡卷志獲外交官稱贊
- 2014-03-03沙縣注重民間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