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井記》的作者杉洋人余宋興,宋乾道五年(公元1196年)鄭僑榜進士及第,距此十二年前就已顯露出卓越的才華,撰寫下《龍井記》。那年朱熹第一次來到杉洋藍田書院講學授徒,也正是杉洋文風最為鼎盛的時期,杉洋李氏誕生了李廣文等九名進士,杉洋余氏誕生了余亮等28名進士,余天迪、余復兄弟同科進士及第,余復更是高擢淳熙元年龍飛榜狀元。所以那時的杉洋能夠出現堪與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相媲美的文章與摩崖石刻也就不足為奇了。
《龍井記》比《醉翁亭記》少100字,但全文布局精巧,文句精練,敘寫的內容更豐富。全文生動地描寫了杉洋龍井峽谷中那高達200多米的三級瀑布“瀑飛數百丈”“激湍嗡霧”的雄渾壯觀景象,并引用朱子高弟林擇之的:“廬山之臥龍、西澗、谷濂、漱玉無加是也”來贊美三井瀑布,給以極高的評價。用“厲者輥雷,清者戛玉”讓人如聞瀑布之聲,用“寒光逼人,毛豎魄越”,給人身臨其境之感。一幅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山水畫卷,再配上特殊的音響效果,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個活脫脫的動感音畫世界。
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描寫宋代流傳于杉洋民間神奇的祈龍求雨風俗。初用農婦“視有蟠于石,倏入于淵”,次引異僧圓覺遙指“其處有龍居之”,再證鄉民遇旱災求雨“隨扣輒應”,層層遞進,把發生在八百年前農耕時代民間的一種圖騰崇拜活動描寫得活靈活現,富有動感。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百字,但出現的人物就有農婦、異僧、“鄰境踵至”以及杉洋當地全體求雨的村民,包羅千萬之眾。
《龍井記》文章風格亦仿效《醉翁亭記》,在風景描寫的過程中不孤立用墨于景,而用 “地之所蓄者產乎物則為靈,鐘乎人則為杰”寄托作者的人生追求與美好愿望,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充分體現南宋時期散文創作中境界壯闊、文詞婉約、語言簡練、抒情明朗的特點,堪稱研究南宋時期文學作品風格的不可多得的精品。
同時《龍井記》全文中有十九個已屬古漢字,要想通解全文,必須借助《康熙字典》等古漢字詞典一個個地考證。所以,《龍井記》既是探討宋代文學寫作風格的范本,也是研究中國800多年來文字沿革變化的一個實證。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8-09單位破壞福州歷史文化名城文物的最高可罰10萬
- 2012-08-09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出臺 歷史城區初步劃定
- 2012-06-20中國文聯領導參觀三坊七巷 盛贊其為歷史文化名街
- 2012-05-28平和太極村投資800萬 沖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 2012-05-25林浦村村民開辦旅游公司拍微電影 宣傳歷史文化
- 2012-04-28中央媒體走基層探訪歷史文化名街福州三坊七巷
- 2012-04-19漳州10年內全力打造"水城、綠城、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