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祭奠活動現場。 張金川 攝
圖為龍巖市委副書記黃進發向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敬獻花籃。 張金川 攝
圖為在閩西雕塑前追思閩西子弟兵浴血奮戰的英勇事跡。 張金川 攝
中新網桂林4月2日電 (張金川)4月2日,福建省龍巖市委副書記黃進發一行帶著閩西302萬父老鄉親的思念和崇敬,來到湘江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廣西桂林興安縣,尋訪烈士的蹤跡,祭奠烈士的英靈。
在廣西桂林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公園里,閩西雕塑的“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嵌入了“古田會議永放光芒”的字樣,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模型和中央蘇區略圖。
紀念碑上,在中國工農紅軍的光輝旗幟下,英雄的閩西子弟兵在古田會議精神指引下,身背斗笠,挺立胸膛,頭上包裹著厚厚的紗布,紗布上滲透著殷紅的鮮血。
瞻仰紀念碑,記憶一下拉回到81年前那一段不忍回首的悲壯場面。那是1934年10月,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國工農紅軍8.6萬人,從福建長汀、寧化和江西瑞金、于都出發,踏上了戰略轉移的漫漫征途。
當時,中央決定,紅一、三軍團為開路先鋒,紅五軍團殿后。其中,由6000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五軍團第34師,擔任中央紅軍的總后衛。1934年11月26日至12月2日,前后7天時間的湘江戰役中,英雄的紅34師除極少數突圍成功,全部壯烈犧牲。從此,紅34師的建制不復存在。“絕命斷后”,鑄就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曲蕩氣回腸的悲壯戰歌。
2010年,龍巖市委、市政府決定由市政協牽頭,在當年湘江戰役主戰場之一的廣西興安縣建立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通過各方努力,2011年清明節期間,紀念碑建成,隆重的祭奠活動隨之舉行。
從此,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的英靈在異地他鄉有了一個安息之所。每年清明節或烈士紀念日,當地黨員干部、群眾、學生均自發前往祭奠,成為當地開展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龍巖、三明兩市有關部門也組織人員前往祭掃。
湘江戰役紀念公園講解員蔣艷玲告訴中新網記者,在新建的陳列館中增辟一室,充分反映福建(閩西)籍紅軍事跡,特別是反映由閩西子弟兵組成的紅34師為掩護中央紅軍渡過湘江大部分壯烈犧牲的英勇事跡。
一同前往的龍巖市民政局優撫科科長盧祝加說,閩西子弟兵在湘江戰役中犧牲了5000多人,但由民政部門掌握的有名有姓的烈士僅有1114人,其中龍巖606人,三明508人,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成為無名烈士。
“按照家鄉風俗,我們帶來了家鄉的米酒、土特產、茶葉等,分別供奉于興安福建籍湘江戰役紅軍烈士紀念碑前和灌陽革命烈士紀念碑及水車紅軍烈士墓前。”盧祝加表示,撒一把家鄉的泥土,祈禱烈士安息,保佑祖國繁榮昌盛,保佑家鄉風調雨順,加快發展,民生改善。
“紅34師,是閩西子弟兵組成的威武之師。”一同到桂林采訪的閩西日報記者鐘德彪,已是第三次到此采訪,提起英勇的紅34師備感自豪。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鐘德彪援引屈原的詩歌說道,長期以來,對閩西革命史加以關注和研究發現,英雄的紅34師指戰員,他們有的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但更多的卻沒有留下姓名,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閩西人心中永遠的痛。
鐘德彪說,這種痛是一種思念,一種緬懷。只有置身于閩西這片英雄而驕傲的土地,才能更加深切地體味。
閩西是原中央蘇區核心區,是紅軍的故鄉。在這塊土地上,走出了鄧子恢、張鼎丞、陳丕顯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走出了楊成武、劉亞樓等一大批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196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閩西籍有68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閩西兒女用他們的熱血寫下了“二十年紅旗不倒”的詩行。
“通過到此祭奠英烈,才知道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脖子上所帶的紅領巾就是這些革命烈士用鮮血染成的。”桂林回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李成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
清明前夕,12歲的李成由學校組織,來到興安縣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掃墓。該校校長白杜介紹說,小學生對掃墓活動不是很知曉,這次我們安排三到六年級的學生800多人到此掃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回去后,還會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進一步了解中國革命歷史。
![]() |
![]() |
責任編輯:金婷 |